眼睛后面有視神經,才能看得清,看得準。“中國天眼”運行過程中,測繪也充當視神經的角色。11月5日,省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為主任的專家委員會,在鄭州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基準網測量中的關鍵技術”項目進行科技成果評價。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思路新穎、創新性強,為后續類似工程提供了參考案例及經驗,應用前景廣闊,成果居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2016年9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建成了口徑達500米的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
河南繪聚測繪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共同研制并實施了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基準網測量方案,提出技術方法,建立了饋源及反射面高精度坐標基準,解決了復雜環境下大尺度精密工程測量的難題。同時,建立了大氣折射改正模型,提出了差分改正的新方法,使大氣折射改正不完全影響降低到原來的1/10,提高了大尺度精密工程測量精度。
河南繪聚測繪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治國介紹,2012年該項目開始實施,研究人員分別在鄭州、新鄉等處試驗構建方法,然后到貴州當地進行大氣折射改正,減少大氣折射對“中國天眼”觀測精度的影響。
夏治國還表示,河南測繪人員的參與助力了“中國天眼”建設、調試、運行各階段平穩實施,解決了“中國天眼”天文觀測、定位、尋星、定向以及基準網測量中地球曲率影響改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