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當大家都沉浸在過年的歡樂氛圍的時候,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血管瘤外科,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病房。
這天,病區剛剛收治了一位來自周口市的特殊急診患者老李,治療室內更是一片忙碌,只見患者的整條右腿像裝滿水的水袋一樣腫大,比左腿粗2倍,皮膚松軟但滿是褶皺,右下肢小腿部位有兩處破潰在不停的滲血,已經看不出來腿部原本的外形了。
患者的情況這么嚴重,到底是什么病呢?鄭大三附院血管瘤外科主任喬軍波在接診患者后,經過細致的檢查,最終確診為全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合并重癥血管畸形伴出血。
原來46歲的老李,在12年前就發現了右臀部及右下肢的腫塊,但未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也未引起自己及家人的重視。就這樣,一拖就是十幾年,去年的時候腫塊突然增大,這讓老李有些不知所措,他立刻去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在其他醫院做了引流手術,癥狀較前緩解。但是,沒過多久,腫塊就又腫大了起來。慢慢地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行動出現不便。
隨著疾病的發展,近幾日,畸形的血管團由于病變的壓力增大出現破潰出血,這樣的出血很難止,且病變內部的出血更嚴重。眼看著情況越來越糟糕,經人推薦,家人立即找到了鄭大三附院喬軍波主任尋求幫助。
入院后,急診進行了系列檢查,結果顯示,病變內的出血已經引起局部的感染,出血還在繼續。在經過詳細的診查后,喬軍波與患者及家屬確定了緊急手術方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為了避免病情進一步的進展,科室立即聯系檢驗科開啟綠色通道為患者完善各項術前檢查,為第二天手術做準備。
大年初四,在手術室和麻醉科的緊密配合下,一場“硬仗”開始了。那么,巨大的血管畸形腫塊,甚至連手術床都快放不下的下肢,要怎么才能將病變全部切除?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出血,如何減少術中的出血,保證患者的安全?這些問題是對手術醫生的考驗,也是對手術醫生的挑戰。
由于病變嚴重侵犯股二頭肌、縫匠肌,緊緊地包繞股神經主干及分支、股靜脈及大隱靜脈主干和各分支、股動脈各分支。病變面積較廣,術中滲血較多,而且手術過程中又要充分暴露正常組織及神經,面對復雜的手術,喬軍波迎難而上,手術全神貫注,仔細分離每一根細小的神經、每一根正常的血管,為了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肌肉、血管和神經并將病變完整切除,整個手術過程都高度集中精力。最終,手術歷時13小時,出血近3000mL,切下的病變組織重約30斤,患者情況穩定,手術順利完成。
由于患者手術時間較長,輸血偏多,術后患者轉至重癥監護病房。術后第二天,患者病情穩定轉回血管瘤外科病房。看著一夜之間變細的腿,老李及家人內心都無比感激。希望老李在術后能夠平穩恢復,這是他最大的新年愿望,也是他嶄新的開始!
專家說
據喬軍波介紹,神經纖維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累及神經、肌肉、骨骼、內臟、皮膚等全身各個系統,屬于多系統疾病。神經纖維瘤病1型(典型神經纖維瘤):發病率最高,約占90%以上。患者出現多發神經纖維瘤體,大小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并出現多數廣泛分布的咖啡斑及小雀斑,可伴有神經系統損害。患者可于出生時出現牛奶咖啡斑,為棕色或牛奶咖啡色斑疹,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大,顏色由淺變深,數量增多,多見于軀干、四肢等非暴露部位,大小不等、邊緣清晰、多呈卵圓形,不突出于皮膚表面;多數1型神經纖維瘤病患者還會在腋窩與腹股溝出現多發雀斑。嚴重者不僅影響外觀,可出現周圍正常血管的壓迫,大出血,破壞肌肉導致局部功能障礙。
因此,如果發現身上有咖啡斑或者不明原因的腫塊,一定要及時就醫,找出根本原因并及時對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來源: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何劍爍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