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河南暴雨期間,濮陽市民任周剛只顧帶領志愿者們扛起沙袋堵堤口,卻沒顧得上自家100余畝的訓練基地被淹。而這個基地,他投入了幾乎全部身家。
幫助家鄉抗洪,他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2021年7月19日,任周剛送走一批7天6夜的夏令營小團隊,這段時間頻繁下雨,他所經營的訓練基地地勢較低,地面時常有積水。
訓練基地位于濮陽市南樂縣元村鎮,占地100余畝,這是2016年12月,任周剛開展的創業項目。
任周剛對這個訓練基地投入了大量的心血,100余畝的基地主要被分為三大塊:訓練場、養殖場和休閑娛樂場。訓練場主要用于集體團建或者真人CS,養殖場內有果樹和各種植物的種植采摘,除此之外,還有民宿區,集吃喝玩住為一體。
“基地2017年后正式開始營業,到現在有五年了。”任周剛說,基地投入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于自己的積蓄;另外,他還向銀行貸了筆款。
他是在7月19日下午四點左右,接到命令,統一集合并進行抗洪救災的。
“當時新鄉輝縣受災嚴重,我們這離那比較近,聽說承擔了一部分的泄洪任務。”任周剛回憶。
到達集合地點,任周剛接到任務,帶領三四十位青壯年一起,提前將沿途的一些堤口堵上。
“抗洪救災,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任周剛說。
訓練基地被積水吞沒
連續工作10小時,他們手腳都被磨破
接到任務的時候,時間緊,任周剛和其他人需要先將沙袋填滿,再去將一個個的堤口堵實。
恰逢三伏天,接連多日雨水充沛,空氣又潮又悶,濕熱難耐。第一步先是填沙包,現場只有統一發放的沙袋和土、砂土還有石子。
“衣服馬上都被汗濕完了,”任周剛對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說。
沙包制作完畢后,他們馬上投入到堵堤口的工作中。大概六七個堤口,均是直徑一米二三的圓形管道,任周剛和其他志愿者們,不僅需要將整個管道填滿,還需要繼續在洞口邊緣繼續壘出超兩三米的距離,“為了讓堤口更結實,不至于遭遇洪水時沖塌。”
四十個人揮汗如雨,在泥濘和積水中與時間賽跑,終于在7月20日凌晨兩點完成了工作,“干完活、泄了勁兒,休息的時候才發現,我們這幫人的手上腳上都是泡。”任周剛回憶。
20日早上六點,短暫休息后,任周剛想抓緊去訓練基地看看。
他和家人駕車,還沒到大門口,就被積水攔退,“車根本過不去,一看那個架勢,我就覺得不對。”
下車往前走,任周剛越來越絕望,訓練基地有很多坡地,在當時已全部被淹,積水甚至已經沒過房頂。
訓練基地被淹,7個月過去還有積水
時間無情又理性地昂首向前,2021年水災的傷痛,對有些人而言,仍未被撫平。
任周剛經常對著自己的訓練場嘆氣,離訓練場直線距離一公里左右,有一條上世紀60年代就存在的老河道,80年代后,當地又對河道進行整修,不過在暴雨前,河道內早已沒有水流,只剩一個深4米左右的洼地。
多年間,當地居民在不斷翻新自家宅基地的過程中,會從河道附近運些泥土,致使河道附近因人為因素增加了不少“支流”。平日里下大雨,或許會讓支流布滿積水,卻也無傷大雅;可7月的特大暴雨,讓雨水漫過河道,順著根根支流,匯入至任周剛的訓練基地中。
“現在,訓練基地最低洼的地方,還有一米多的積水,”水災過后七個月,基地因積水遍布,無法投入使用,任周剛算了筆賬,基地占地100畝左右,如果花錢抽水,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是基地無法營業,我沒有辦法拿出這筆錢清理基地。”
基地本來有專門劃分出來的種植養殖區,如果沒有水災,超過十畝地的紅薯和蔥馬上就要豐收,眼見著大筆的收入進賬,可全被洪水沖毀。
暴雨過后,任周剛繼續投入到當地的志愿工作中,隨叫隨到,卻對訓練基地的100余畝地無能為力,“現在只能出去打打零工,償還貸款。”
曾經的訓練基地
任周剛和志愿者們連夜堵堤口
征集
2021年~2022年的冬天,頂端新聞·河南商報再次聯合豫發·錦榮公益社、錦榮國際輕紡城推出“暖冬”系列報道,愛心公益的腳步從未停歇。
如果您對濮陽人任周剛不顧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所感動、如果你也想向他所經營的訓練基地伸出援手、介紹謀生資源,歡迎與河南商報記者聯系,我們將會盡可能協調愛心企業、熱心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頂端新聞·河南商報熱線:0371-86088666。(編輯: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