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河南迎來第648例非血緣關系捐獻造血干細胞,來自平頂山的90后姑娘鄭洋洋為一位患血液病的11歲男童捐獻造血干細胞,而鄭洋洋稀有血型(Rh陰性,俗稱“熊貓血”)的特性,也讓她成為我省首例熊貓血型捐獻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根據專家解釋,捐獻者與患者能否配型成功,與HLA(人類白細胞抗原)有關,與兩者血型關系不大,但移植后,患者血型也將轉變為捐獻者血型。
這場捐獻后,患者后續治療過程中的輸血成了一件棘手的事。好在前有鄭洋洋愛的傳遞,后有“熊貓家族”——河南省稀有血型協會愛的保障,讓這份愛能持久地保真下去。
【愛心】
捐獻者來自平頂山
是一名開朗的90后
11月15日上午,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鄭洋洋躺在床上,正在接受造血干細胞捐獻。
今年7月份,鄭洋洋結束了三年的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生活回到了鄭州。被問及扎針疼不疼、緊張不緊張時,鄭洋洋笑呵呵地說,“疼就疼一下,但對別人卻是起死回生的機會。”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鄭洋洋頭戴一頂黑白相間的熊貓樣式帽子。“我是‘熊貓血’嘛,就戴一頂熊貓帽子了。”在床頭,還擺放著她在朋友圈眾籌買來的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因為不能和患者見面,只知道對方是一名11歲男孩,鄭洋洋就選擇了這款玩具送給他。
“我的媽媽之前就多次獻過血。”鄭洋洋說,2012年她生日那天,母親陪她一起,進行了人生中首次獻血,正是在那次獻血中,她了解到自己是“熊貓血”的特性,之后,她就積極加入無償獻血行列,希望將這份珍貴的愛傳遞下去。
在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更能拯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后,她在2014年5月毫不猶豫地加入中華骨髓庫。今年7月25日,她接到省紅十字會通知,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經過體檢、打動員劑等流程,在11月15日捐獻了愛的種子。
對于11歲的患者,鄭洋洋說,雖然兩人沒有見過面,但知道他以后的路還很長,“希望小弟弟以后的日子一切順利。”
捐獻過程中,河南商報記者見到了11歲患者寫的感謝信,字體雖顯幼稚,卻滿懷感激:您不知道吧?我得了這病,天天吃藥,天天痛苦……因為有了您的無償捐獻,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一定不怕痛苦,向您好好學習,祝天下像您一樣的好心人一生平安。
【問題】
如彗星撞地球的捐獻
卻帶來一個難題
在捐獻現場,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周健介紹,在志愿者加入中華骨髓庫后,往往會經歷數年甚至幾十年配型成功的等待,而配型成功后,捐獻者又是“熊貓血”的概率則又是少之又少,“開玩笑地說,可以用彗星撞地球來形容了。”而鄭洋洋也是河南首例“熊貓血”捐獻者。
周健說,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患者和捐獻者之間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相融程度越高,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越容易配型成功。
“(配型成功)和兩個人的血型關系不大。”他說,普通血型的患者可以和“熊貓血”志愿者配型成功,“熊貓血”患者也可以和普通血型志愿者配型成功,只不過捐獻后,經過一段時間,患者的血液中逐漸產生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也將和捐獻者一樣,隨著患者造血功能的逐漸恢復,其血型也會轉變為捐獻者的血型。“以鄭洋洋這次捐獻為例,患者血型也將轉變成和鄭洋洋相同的‘熊貓血’。”
鄭洋洋這次捐獻,挽救了一名男童的生命,卻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面對在我國人口中只占千分之三的稀有血型,男童后續治療中的輸血有了難度。
省紅十字會與患者的主治醫生進行了多次溝通,鑒于患者病情危急,患者主治醫生表示,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是目前挽救患者生命最好的方法。
【努力】
有愛的傳遞更有愛的保障
“熊貓家族”時刻待命
為了解決患者后續治療中需要輸入“熊貓血”的問題,捐獻現場,河南省稀有血型協會的會員也來了,他們都是“熊貓血”,是名副其實的“熊貓家族”。
“我們過來就是力挺這次捐獻的,只要需要獻血,我們時刻待命。”河南省稀有血型協會副秘書長王瑞金說。
王瑞金介紹,河南省稀有血型協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了目前的3000多人,加入者均是滿懷愛心的志愿者,“由于稀有血型的緊張,時常出現血荒,有必要成立這么一個組織。”
他說,平時,他們的志愿者不僅會定期獻血,而且遇到緊急情況,也會通過血站聯系,應急分隊站出來獻血。
“這次鄭洋洋捐獻,我們也希望盡我們的一份力。”王瑞金說,因為很多人沒有進行過體檢、獻血,有的不知道自己可能是稀有血型,“我也希望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我們,為社會奉獻更多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