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記者在認真聽環保工作人員講解環保知識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王訪賢/攝 |
河南商報記者 彎文奎
霧霾天的大氣污染究竟有多嚴重,PM2.5如何測量?遇到大氣污染時,如何科學、正確、有效地做日常防護呢?
11月18日上午,60余名河南商報小記者走進鄭州市環境保護局,聽工作人員講解生活中的環境質量測量,并化身“環保局長”提了幾點治理建議,引得環保部和鄭州市環保局局長潘冰點贊。
【參觀】
環境監測站對環境進行監控
污染指數分為5個等級
“常常聽別人說PM2.5,還不知道指的啥。”帶著疑問,河南商報小記者走進了鄭州市環境保護局,探索霧霾的形成。
在環境監測中心站控制中心,講解員指著大屏幕上的數據給小記者講解,在全鄭州不同地點設置環境監測站對周圍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再通過電腦傳輸給工作人員。“那些顏色為啥不同?有的那么深。”來自聚源路小學的小記者常育銘問道。講解員解釋說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環境程度,“污染指數總共分為五個等級,數值在0~50是優,51~100是良好狀態,而101~200是輕度污染,201~300是中度污染,300以上是重度污染。”
講解員稱,霧霾主要成分為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臭氧,其中PM2.5的危害最大,由于它是直徑為2.5微米的懸浮顆粒,很容易被人吸入肺部,造成傷害。
【互動】
假如你是環保局長
該如何治理環境污染
講解員告訴河南商報小記者,遇到環境污染要及時撥打12369,“12369是環保熱線,環保投訴電話是全國統一的客服號,在各個地方均有人受理。”需要注意的是,撥打電話后要說出污染源位置和污染分類,并對污染情況做出描述,在現場沒被破壞的情況下,盡可能早地報告。
河南商報小記者體驗“環保局長”,現場“出招”:增加環保人手、提倡低碳出行、使用綠色能源等,一個個新“環保局長”都有自己的絕招。“普及環保知識,讓大家都參與環保。”來自優勝路小學的劉留賜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時,講解員建議小記者減少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參與環保,減少浪費,從小做起。
新聞1+1
11月21日,環保部官方微信“環保部發布”推送的《環境教育:小記者體驗“環保局長”》在朋友圈熱轉。這篇微信文章以組圖和文字組合的形式,講述了60余名河南商報小記者走進州鄭州市環境保護局,聽工作人員講解生活中的環境質量測量,小記者為治理環保提建議,引環保部和鄭州市環保局局長潘冰點贊。潘冰稱,進入采暖季,是大氣污染形勢最嚴峻、重污染天氣過程最為頻繁的時段。河南商報小記者到環保局參觀采訪,這個方式不錯,值得鼓勵,環境保護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