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評論員薛世君
11月20日,黨的十九大代表、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安陽卷煙廠設備管理部項目管理員孟瑾,到河南科隆集團宣講十九大精神時說:“多年的生產一線經歷告訴我,弘揚工匠精神,就要堅持精益求精……看似簡單的事情,用心和不用心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細節決定成敗,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影響產品的質量。”(見11月21日本報報道)
“工匠精神”,一般指的是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我國的“工匠精神”可謂源遠流長,《詩經》里面,就把加工骨器、象牙的技藝,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種細心打磨,與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的追求不謀而合。再后來,魯班故事千古流傳,庖丁解牛神乎其技,青銅編鐘精妙絕倫……中國人素來對精湛技藝孜孜以求,工匠精神其實一直存在。
歲月磨滅不了匠人氣質,但金錢似乎是可以的。財經學者吳曉波曾經提到,有次他在一次座談會上遇到一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事長,得知這家產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企業,正在轉行去投資房地產和碼頭,因為那樣賺錢快、盈利前景好,吳曉波便感慨地說,“看來,十年之內,中國人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鍋了”,老想著賺快錢,沒有一顆沉靜的心,又怎么能在品質上登峰造極?河南白酒品牌眾多,但是全國叫得響、賣得好的卻不多,有業內人士就分析說,外省的一些名酒,產了酒一般要窖藏五年以上,但是省內一些白酒廠家為了賺快錢,產了酒就賣,等不及窖藏五年,自然就在品質上削弱了競爭力,說到底,還是缺乏匠心。
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在《匠人》一書中認為,匠人身上最寶貴的,恰恰是投入與專注,是一顆沉靜的心。中信重工的重型裝備之所以能搶占國際市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批“大工匠”,數十年如一日地鉆研創新,練絕活、強技能、提效率,這才推動了企業轉型發展效益提升。被譽為“煮飯仙人”的80多歲日本老人村?孟,50年時間就做了一件事——煮米飯,很多人在他的店外排起長隊,只為品嘗到他親自煮出來的白米飯,這就是投入與專注的力量。南陽鎮平縣是著名的“玉雕之鄉”,聽當地的業內人士說,玉雕大師郭文安創作《五百羅漢圖》用了半年時間,另一位大師仵應汶的水晶作品《萬法歸宗》已經創作了10年多……為什么鎮平玉雕能夠蜚聲世界,那可都是一位位大師用時間打磨出來的。
制造業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匠心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弘揚工匠精神,對于中國制造的品質提升,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推動自不待言,尤其是對于我省這樣以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省份來說,要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就必須讓工匠精神深入骨髓,就像孟瑾所說,“生產、質檢、管理等各個環節都追求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提升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擦亮“河南制造”的招牌,推動“河南制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