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市上出現一份數據,稱是“趣店學生用戶數據”。該數據維度極細,除學生借款金額、滯納金等金融數據外,甚至還包括學生父母電話、男女朋友電話、學信網賬號密碼等隱私信息。多位趣店離職員工證實,該數據確實來自趣店,并稱早期趣店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很多員工都可導出數據,這極可能是內鬼外泄”。
趣店數據外泄事件并非孤例:2014年4月,某黑客對國內兩家大型物流公司內部系統發起網絡攻擊,非法獲取快遞用戶個人信息1400多萬條;2014年12月底,鐵路客戶服務中心12306網站被曝出大量用戶數據泄露并在網上傳播售賣;2016年9月,雅虎公司因為自身的安全漏洞被網絡黑客利用,5億用戶信息被泄露……
大數據被稱為社會發展的新“石油”,然而“石油”若是被“污染”了,危害就大了。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有37%的網民因各類詐騙信息而遭受經濟損失,84%的網民受到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另據調查,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年高達915億元。更為可怕的是,當信息泄露后,完全處于裸露狀態的我們,或許并未察覺,調查顯示,人們在信息泄露后的感知度僅為26%。
只花數百元錢,就能準確獲知同事住賓館跟誰同屋、銀行賬戶余額多少、乘飛機在幾排幾座,甚至是在網吧的聊天記錄、手機的通話記錄,以及此刻身在何處!讓人細思則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個人信息泄露是詐騙等多發惡性網絡犯罪的重要源頭,對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侵犯,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大數據時代,加強隱私類信息安全保護是當務之急。
加強管理,堵住信息泄露的源頭。信息泄露主要是服務商內部人員偷盜售賣或網絡服務存在安全漏洞,被木馬、釣魚網站惡意盜取。對癥下藥,應加大對擁有公民大數據的相關單位和企業的安全管理、監督力度,確保其對用戶數據進行足夠強度加密,包括安全存儲和安全傳輸。同時,強化員工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從源頭上擰緊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閥門。
完善立法,遏制信息泄露的“浪頭”。信息泄露背后的黑色產業鏈橫行,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法規的缺失。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尚未出臺專門立法,對于泄露個人信息的處罰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僅散見于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且量刑偏輕。應對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新挑戰,必須推動專門的立法工作,對非法獲取大量數據信息的黑客人員、內外勾結權力尋租的數據管理人員應從嚴從重處理,加大違法犯罪成本,形成強大震懾力,使個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護形成閉環。
“數字化”開啟了信息時代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方法,但在發展面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需要被牢記。政府、銀行、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和社會力量應形成合力,多策并舉,為大數據加上可靠“防盜鎖”,共同守護好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