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張志勇沒有這樣的底氣。當時岳父患重病無人照料,外出務工近20年的他和妻子不得不回鄉,依靠在縣城干零活和四五畝苗圃的微薄收入,支撐著這個貧困的家。
一年前,張志勇“碰上”了好運氣。縣里舉辦首屆教育精準脫貧技能培訓班,由羅山縣中等職業學校的老師和市、縣農林專家現場授課,手把手教授因地制宜脫貧致富技術。和他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羅山縣2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14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
“跟著專家學了技術,更開了眼界。”張志勇說,正是在老師和專家的指導和鼓勵下,他下定決心要創業。
去年年底張志勇果斷借錢流轉了十畝地,建起大棚種下了茶花等觀賞花卉。而羅山縣“一周一村、送教下鄉”的常態化職教扶貧模式,更讓他吃下了致富定心丸。
“專家經常來,花木長得好,銷售當然不發愁。”張志勇樂呵呵地說,不久前,湖北洪安的客戶還來家里買走了兩萬元的茶花。今年9月1日,他又簽下8畝土地的流轉合同,準備再建三座溫室大棚,試種專家推薦的中藥明月草。
如今,張志勇不僅運營著30畝花卉基地,還在縣城開了花店,成了名副其實的“花老板”。“今年我家會正式脫貧。”他說,“現在的日子比以前有奔頭多了。”
像張志勇一樣受益于教育幫扶的貧困戶,在羅山很常見。“我手機里存了很多專家的電話,有問題24小時隨時問,這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定遠鄉貧困戶畢艷峰感激地說。畢艷峰接受培訓后流轉山林做立體養殖,出產的黑豬、土雞銷往西安、廣州。今年他不僅能摘掉貧困帽,還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職業教育的常態化,解除了貧困戶創業的后顧之憂。羅山縣中等職業學校副校長熊安仁告訴記者:“我們結合農村貧困戶的實際,建立了大棚蔬菜、良種培育等六個實訓基地,‘每村一期、一期一班、一班一專業’,將培訓班辦到貧困村,將技能送到家門口,幫助有了一技之長的村民走出貧困。”
職業教育的精準發力,變“輸血”為“造血”。兩年來,省財政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依托53個貧困縣的中職學校,專門開設了“精準脫貧技能培訓班”,定點、定時、定向,因人、因地、因時對建檔立卡家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實施技能精準培訓,累計培訓10566人;投入資金740萬元,在涉農職業院校中建立了2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基地,招收1286名新型職業農民接受學歷教育,在田間地頭、養殖基地、廠房車間開展教學,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科技知識與技能,提高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
職業教育培訓產生的示范帶動連鎖反應,培養了一批人、富裕了一批人、帶動了一批人。夏邑縣探索實施了“把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黨員干部培養成村支部書記”的“四步培養法”,在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的同時,基層黨組織建設也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