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白血病,父母恨不得每天都能獻血小板救子
同病相憐的患兒家長還會互相“借血”救急
沒人擔心有借無還,因為欠下的可能是條命
河南商報記者吳智星
實習生劉鶴洋文/圖
秋日的一個下午,剛獻過血小板的程旗,倒在了鄭州血站附近的街頭。被人扶起時,他右臂綁著止血帶,針眼處還有血。程旗兒子得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要持續(xù)地輸入血小板。為給兒子治病,夫妻倆半年內(nèi)捐獻了15次血小板。程旗的妻子,因獻血過多,已經(jīng)有段時間不來月經(jīng)了。
像程旗夫婦一樣,白血病患兒父母恨不得每天都能獻血小板,但他們最多半個月才能獻一次。看著病床前的空血袋,白血病區(qū)同病相憐的家長也會互借血小板,不過,借了馬上就要還,因為借的可能是條命。
【霹靂】
正張羅著蓋新房
一場病回歸原點
開封尉氏的羅錦是借血父母中的一個。2014年6月,羅錦從惠州趕回老家,他要干一件大事:蓋房。當時,妻子先行回老家照顧兒子上學。單身的弟弟在外打工,羅錦一家暫居在弟弟家。
家里攢了4萬多元,羅錦打算,再借個一兩萬元,“咱也不說太好,蓋5間大瓦房。”11月以后,兒子羅紅經(jīng)常躺在床上,也不好好吃飯。妻子告訴他,“是感冒,吃吃藥就好了。”羅錦也就沒在意。
那段時間,羅錦為房子忙得連軸轉(zhuǎn),不過心里很“愿意”。拉了土,201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羅錦去附近的磚廠看磚,當時就決定要買。
當天晚上,羅錦回到家,羅紅發(fā)起高燒,狂吐不止。出門前,羅紅剛退燒。見狀,羅錦在村里借了輛小車,把兒子送往尉氏縣人民醫(yī)院,“抽血,沒有血小板。”一家人又把兒子緊急送往鄭州某醫(yī)院,確診結(jié)果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只是聽說過的事情,沒想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如晴天霹靂。“我腦子里啥都沒了。”羅錦說。
到現(xiàn)在,羅紅斷斷續(xù)續(xù)住院已有兩年多。房子早已不蓋,為了籌錢治病,地皮也都賣出去了。如今,羅錦和妻子還住在弟弟家。
河南商報記者聯(lián)系到羅錦時,他已帶著兒子回家休養(yǎng)。下個月的12日,孩子還要住院治療。
每次化療過后,羅紅就要輸血,尤其是血小板。每次需要輸血的時刻,便是羅錦最難熬的日子,“自己不能獻后買血太花錢,只能向病友家屬借。”
【揪心】
父親暈倒血站附近
兒子哀求停止治療
羅錦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通常,患者如需用血,要由醫(yī)生提出申請,再由血庫進行分配,醫(yī)院根據(jù)用血的緊急情況進行分配。不過,醫(yī)院一般分配是優(yōu)先滿足最需要用血的人。
血到用時方恨少,家屬一般都會自行前往血站獻血,換取獻血證。到要輸血小板時,只要家屬提出申請,就可以優(yōu)先取用。
正常情況下15天就可以捐獻一次血小板,每次最多能捐兩個治療量。“一個治療量要花1400元,自己去獻血有個好處,出院以后,這個錢能找血站報銷。”羅錦說。
抽血小板和抽血不一樣,“牙簽粗”的針頭扎進血管,“拆”出血小板,要花一兩個小時。結(jié)束以后,往往胳膊都麻了,而針眼處的止血帶要綁24小時。
9月23日下午,剛獻過血小板的程旗,倒在了鄭州血站附近的街頭。程旗的兒子得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要持續(xù)地輸入血小板。
程旗妻子說,44歲的丈夫以前有150斤,身體很結(jié)實,獻血以后,現(xiàn)在只有不到110斤。
為給兒子治病,夫妻倆半年內(nèi)捐獻了15次血小板。而程旗的妻子,因獻血過多,有段時間不來月經(jīng)了。
兒子得知父親暈倒后,在醫(yī)院的樓道里大哭,抱著母親哀求:“媽,別叫俺爸給我獻血了,不獻了,我不看病了。”
“爸不給你獻,媽不給你獻,誰給你獻,對不對?”在孩子面前,所有家長都假裝堅強。
【借血】
白血病患兒用血緊張
病友家屬互相幫助
在程旗的手上,有30多本鮮紅的獻血證,其中有部分是借來的。
一比一換來的血小板,根本不夠用。現(xiàn)實擺在眼前,不夠,要么買,要么借。好在,病友家屬間借了趕快還,沒人排斥“共享”血小板。
羅錦說,他至少借出去過七八次血小板。“給陸先生借過一次,給小利父親借過兩次,給漯河小女孩的爺爺借過三次,給王爸爸借過兩次……”孩子住院之前,羅錦就得知,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和病友家屬互借獻血證。
羅錦口中的王爸爸,名叫王元,他兒子曉恒,以前和羅紅住一個病房。2016年12月,曉恒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危),需要化療和骨髓移植。
今年夏天,曉恒病情惡化,醫(yī)生建議王元放棄治療。不過,醫(yī)生告訴王元,醫(yī)院剛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也許可以緩解曉恒的病情,如果成功,曉恒還能接受骨髓移植。有一點希望就不會放棄,王元糾結(jié)半天,還是在知情同意書上簽了字。
治療過程兇險異常,從回輸免疫細胞的第8天開始,曉恒出現(xiàn)反復高熱、肝脾腫大、多臟器功能不全、重癥肺部感染,被轉(zhuǎn)入PICU(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
希望在現(xiàn)實面前搖曳。但在回輸免疫細胞第15天,奇跡出現(xiàn),曉恒的骨髓“神奇般完全緩解”。
今年秋天,曉恒終于排到了移植艙,王元是供體。一同排到號的還有同大夫醫(yī)治的郝萃。移植期間,曉恒突然缺血,急需血小板。然而,平時的存量根本不夠用,一旁的母親胡紫不知所措,她拿起電話就打給了郝萃的母親。
“我還多一個,你們先用,我這就去登記”電話那頭說。借來的血小板,救了曉恒的命。
白血病友家屬之間,經(jīng)常“借板”。“但借了馬上要還。”王元說,“大家手里的存量都不多,都是半個月獻血換回來的,是救命的。”
【堅持】
醫(yī)院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患者家屬永不放棄
羅錦說,因為同病相憐,家屬們互相都特別理解對方,都知道不容易,也知道一定會及時還上,才愿意借血小板。
病房里,家屬都會互相幫持一下,叫個護士、看個孩子,有啥好吃的也都會分享。遇到啥事,病友家屬之間都會及時溝通,有時去樓道里聊聊,有時在微信群里說說。
11月18日,曉恒出院。王元把消息告訴了羅錦。沒幾天,羅錦又收到消息:曉恒排異了,膀胱炎便血,估計還要再做一次移植。
“這孩子受大罪了。”羅錦說。
羅錦說,在醫(yī)院里發(fā)生了很多事:有人從美國回來,移植成功康復出院;洛陽的老板,孩子移植成功后,買了1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送給病友(包括羅錦);有的像王元一樣,還需繼續(xù)治療;也有很多人,走到了很遠的地方。
進了醫(yī)院,眾生平等。王元說:“都在一個病房,同一個大夫,進來大家都是想叫孩子能好起來。我是會一直堅持的。”
這個父親的微信名,叫“永不放棄”。(文中人物名字皆為化名)
編輯: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