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伊利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實現營業總收入1105.95億元,同比增14.15%;凈利潤87.32億元,同比增23%。伊利成為亞洲首個營收突破千億的乳企,至此,中國乳制品行業已經形成明顯的梯隊,行業一超多強的格局正式形成。
同日發布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310.47億元,同比增13.47%;凈利潤35.08億元,同比大增24.08%,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此外,年報顯示,伊利2022年利潤總額目標為122億元。這也意味著伊利即將成為亞洲首個利潤超百億的乳企。靚麗的財報是伊利進入“后千億時代”新增長軌道的起點,而在跨越千億的征程中,伊利不僅實現經營業績的高質量增長,更通過在產業鏈共贏、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成功實踐,為乳制品及健康食品行業樹立了高質量增長的新樣本。
結構優化、渠道深化
經營業績高質量增長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背景下,伊利不僅營收跨越千億、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更在產品結構優化、品類創新以及渠道等方面主動求新求變,實現全品類產品市占份額的持續提升,成為乳業“后千億時代”的新增長典范。
具體來看,通過持續的產品與技術創新,伊利傳統優勢業務液態奶、冷飲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49.11億、71.61億,同比增11.54%、16.28%,均穩居市場第一,保持絕對領先地位。其中,伊利純牛奶、金典純牛奶、安慕希常溫酸奶系列產品年銷售規模均超過200億,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品牌”產品。
此外,伊利奶粉與奶酪業務也呈現出快速崛起勢頭。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伊利嬰幼兒配方奶粉零售額市占份額同比提高了1.4個百分點,增速位列第一;奶酪零售額市占份額同比提升6.3個百分點,繼續實現大跨步式增長。
而在渠道方面,伊利深挖地、縣級市場潛力,發力電商及社群營銷、O2O到家等新零售模式,進一步挖掘乳制品需求。
凱度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伊利在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市場滲透率分別比上年同期提升了0.6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而據星圖公司調研數據顯示,伊利常溫液體乳在電商平臺的零售額市占份額為28.4%,位居電商平臺常溫液體乳細分市場首位。
賦能全產業鏈發展
推動奶業大國邁向奶業強國

乳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在助力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面對上游農牧民存在的“技術弱、融資難、風險大、轉型慢”等難題,伊利與產業鏈伙伴共同創建“利益聯結”機制,全力扶持上游奶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伊利已經帶動500萬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此外,伊利也開辦“牧場專項班”、“牛二代”訓練營等,為推動奶業振興培養了大量優質人才;并于2021年將多年來的牧場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實踐編纂成《牧場管理實戰手冊》,面向全行業、全社會發布,推動我國從奶業大國向奶業強國邁進。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在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北等多地陸續投建產業基地,在帶動全產業鏈健康升級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以伊利在寧夏的實踐為例,2021年,寧夏伊利發放了67.3億元奶款,為各牧場發放融資貸款近30億元;在吳忠市,伊利直接帶動6萬人就業,間接帶動全產業鏈40萬人就業。
報告期,伊利旗下安慕希也與丹東、徐聞等地合作,打造安慕希AMX丹東草莓酸奶、安慕希清甜菠蘿味酸奶,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味蕾的同時,也有效促進當地農產品銷售,成為農企合作的經典案例。
碳中和先行者
引領行業“零碳”未來

“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伊利在節能減排、減碳創新實踐等方面均走在行業前列,已經成為乳業乃至中國食品行業碳中和的先行者。
伊利是行業內第一家開展碳盤查的企業,已連續12年開展企業內的全面碳盤查。而就在近日,中國食品行業首個“零碳工廠”、中國首款“零碳牛奶”、中國奶粉行業前2家“零碳工廠”、中國冷飲行業首個“零碳工廠”,也相繼誕生在伊利。
與此同時,在產業鏈上游,伊利通過打造“綠智能牧場”、推廣“種養結合”模式等舉措,探索出一條農牧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而作為目前唯一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書》的中國企業,伊利還通過東北濕地保護、保護黃河等項目,借助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雙碳”目標的達成。
伊利的減碳行動也獲得了社會及聯合國的高度認可,報告期內,伊利作為全球唯一農業食品業的代表企業案例收錄于聯合國全球契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伊利“碳達峰、碳中和”案例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基礎教材》,向全社會、全球輸出中國式減碳樣本。
不久前,伊利更是率先發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家發布雙碳目標及路線圖的企業,計劃在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作為中國乳業的龍頭,伊利正在用實際行動,定義中國乳業“后千億時代”的高質量增長樣本,引領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李謨昱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