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區往西北方向走約20公里,拐峪村就坐落在二龍山之中。拐峪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省級貧困村,但在國網河南新密市供電公司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進駐以后,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修建道路10余公里,新建可蓄水10萬立方米池塘一座,建立標準化衛生所一個,改造輸電線路3公里,為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而這些變化的背后,是駐村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日夜辛苦的付出。
量體裁衣
“精”在細節,“準”在方向
沿著村北泥濘的土路一直往山上走,到了山腰就是李長安的家。采訪這天,剛好趕上駐村工作隊上家做調查,工作隊幫扶人員為老人帶來了過冬的棉衣,新棉衣穿在身上,李長安久久地拉著隊員的手不松開。
李長安一家是今年剛識別的重點幫扶對象:老兩口身體不好,兒子身體殘疾,兒媳智力低下,孫女去年查出先天性心臟病,做了手術,家中沒有固定收入。針對這種情況,駐村責任組為李長安一家申請了低保,幫他們養了幾頭牛,將家中老化的電線重新更換。駐村第一書記郭振偉說:“我們的重心在于幫助他們家減輕生活負擔,比如家里養的牛,即使賣不出去,也有政策補助。”
山下的侯書亮和侯書智兄弟是郭振偉口中的自強模范。兄弟倆一個養兔,一個養豬,雖然養殖事業都在發展中,但兄弟倆都對未來充滿希望。養殖最怕疫情,工作隊就幫他們宣傳產業保險,還經常來宣傳貸款政策和市場行情,目前這兩戶經過自己的勞動都已脫貧。
結合拐峪村的位置優勢,駐村工作隊以朱家庵村的“美麗鄉村”和 “天龍寺”文化為依托,引進合作企業,打好文化旅游牌。“我們正在組織有轉移就業意愿的貧困戶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并實現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還聯系我們電力安裝公司,有意愿打工的貧困戶,優先錄用。”郭振偉說,“扶貧工作最怕‘等、靠、要’的貧困戶,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真正富起來。”
電力特色
發揮專長,加速脫貧
作為拐峪村的對口幫扶單位,國網河南新密市供電公司發揮電力專長,讓拐峪村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處于深山之中的拐峪村用水極為不便,今年村里利用扶貧項目打機井,由于機井點無電源,郭書記得知后,向公司領導反應該情況,公司領導高度重視,在公司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安排籌措50余萬元,架設低壓線路800多米,修建220千伏安變壓器一座,保證了機井施工。施工隊說,第一書記解決了我們的難題,我們要抓緊時間打井,爭取早日出水。安裝的變壓器和線路還解決了村里20多戶電壓低的問題。”拐峪村村主任王占軍說。
郭振偉被派駐到拐峪村兩年來,走遍了拐峪村的每一條路。郭振偉和工作隊還將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工作規范起來: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班子結合,認真落實了“三會一課”;真正以黨建促脫貧,第一書記利用經費為村里購置了辦公桌椅,協調資金3萬元,為五保戶、貧困戶和貧困黨員送去米、面、油等食品;協調鄭州市直機關醫院進行免費義診,免費發放常用藥品;組織脫貧戶走進洧水莊園學習致富經驗活動;經過大量走訪調研,為脫貧戶、新識別貧困戶全部建立規范檔案,并將貧困戶信息全部錄入國家扶貧電子信息庫。
拐峪村村民見了郭振偉都格外熱情,“時間久了,大家都快成親戚了。”郭振偉笑著說,“扶貧工作很辛苦,任務很艱巨,只要老百姓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使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裕起來,我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