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丨方便、好用的公廁,是建設文明城市的內在要求
作為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鄭州市近年來在公共廁所建設、完善方面的積極作為,不僅是對市民需求的回應,同時也是對相關標準、規范及法律法規的自覺踐行。
在這方面,各級各部門出臺的規范、規定很多。比如,《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范》(GB50337—2003)就要求,商業區、市場、客運交通樞紐、體育文化場館、游樂場所、廣場、大型社會停車場、公園及風景名勝區等人流集散場所附近應設置公共廁所。
根據建設部第178號公告,該條款還為強制性條款。
在對公共廁所的衛生條件要求方面,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更是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公廁的文明程度,也被納入了全國文明城市的評選標準之中。
2011年11月,中央文明委評出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鄭州不負眾望獲選。
與鄭州一樣,在公廁建設、完善方面積極作為的永城市,今年也被獲選全國文明城市。
按照該市發布的信息,本著“政府埋單,市民方便”的原則,該市大力推進公廁建設,并免費開放,每座公廁都要達到亮化、飄香、有音樂、有免費手紙、24小時免費開放5個標準,徹底解決了市民如廁難問題,受到民眾肯定。
尷尬1丨公廁設施不被愛惜,人為損壞多見
雖然鄭州近年來建設了大量公廁,但大河報記者連日來的走訪也發現,這些漂亮的公共設施,并沒有被一些市民珍惜,出現了人為損壞的情況。
昨日上午,在鄭州市鄭東新區龍湖外環南路與眾意路交叉口東北角,一處公廁內的多個隔間板材都出現了明顯的煙頭焚燒痕跡。存放廢紙的垃圾桶,也有破裂。包括其指示牌,也被人為掰彎。
這種情況,在鄭州市龍湖外環南路與眾意西路交叉口東側、商務內環路與商務西一街交叉口東北角、商務外環路與商務東五街等處的公廁都有體現。
在編號為“C-004”的公廁處,鄭東新區市政園林水務局一位女保潔員說,這些近年來新建的公廁內部設施的損壞,確實有一部分市民素質不高的原因,但作為管理者,他們也沒有好辦法,只能在設施損壞后及時報修,保證正常使用。“當然了,現在素質高的市民還是多數,這也是事實。”她說。
尷尬2|一些地方征遷了,公廁被拆卻沒建起來
與一些公廁設施被人為損壞相對應的是,一些單位在對某一個區域進行征遷過程中,在對原有公廁設施進行拆除的同時,卻沒有新建。
這種情況,在鄭州市的陳寨、廟李、常寨、高皇寨、楊槐、金洼、東趙等城中村的征遷中,均有發生。根據大河報記者的走訪,這些征遷后的區域,原村民就地臨時安置時,安置區內公廁就很少,而且更加簡陋,甚至還只能用旱廁。
“這種只拆不建的情況,是違規的。”昨日下午,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環衛管理處處長薛芳禮受訪時表示,這種違規,同樣是素質不高的表現。
他說,2012年1月1日起實施的《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損壞和擅自拆除、移動、封閉環境衛生設施。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除環境衛生設施的,應當經市、縣(市)、上街區市容和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建設單位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則負責重建。原地重建確有困難需要易地建設的,由建設單位按重置價補償。
薛芳禮還介紹,按照規定,從事地區性綜合開發建設的,應當按照環境衛生設施設置規定和設置標準配套建設環境衛生設施。配套建設的環境衛生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但實際執行也不盡如人意。
倡導丨政府大力投入之下,如廁文明應成各方自覺行動
來自鄭州市城管局的統計顯示,近幾年來,鄭州每年高標準建成的公廁數量都達到了100座左右,近三年來新增公廁280多座,公廁總數量超過800座。以每處投入50萬元計算,僅近三年來的資金總投入就上億元。
薛芳禮說,除財政資金投入外,服務這些公廁的人員也不是個小數目。目前,每一處公廁都有兩名管理人員,24小時開放的配備3人,總工作人員超過千人。加上工資等支出,對政府來說,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據他介紹,在積極建設、加密布局的同時,鄭州市城管部門還將管理重點放在了公廁管理方面,對硬件設施配備、各種設施的保潔標準等制定了詳細的規定和要求。“我們有專門的巡察人員,對公廁的衛生條件進行監督和指導。”薛芳禮說,通過他們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目前鄭州的公廁環境、面貌已經有了很大改觀,“這是我們深刻認識到的,也是不得不做的,畢竟市民的素質提高了,我們的服務也得跟上,不能掉了隊。”
就此問題,河南省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負責人匡潔說,“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如何,要看那個地方的公廁”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共識,公廁的進步,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只有大家自覺起來,才能把這件好事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