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臟亂差”到“新靚美”,鄭州菜市場這個大姑娘究竟經歷了哪些故事?今年已建成農貿市場有哪些?河南商報記者為你梳理鄭州菜市場的“整容記”。
【改造】
不到兩年時間
菜市場告別“臟亂差”
事實上,在大規(guī)模對農貿市場“動手術”前,鄭州農貿市場的標簽是“缺口大”、“臟亂差”。
2016年數(shù)據(jù)顯示,按照“達到1萬人居住小區(qū)必須設置菜市場一處,建筑面積按照1000平方米/萬人配建”的標準,鄭州有160個農貿市場的缺口;2016年升級改造前,鄭州市城區(qū)農貿市場達到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僅有15個,整體達標率13%。
當時的調查顯示,惠濟區(qū)和管城區(qū)達標率為“0”,有關部門解釋說,作為老城區(qū),轄區(qū)內的農貿市場大多建設時間久遠,財政投入力度不夠、市場管理方改造動力不足等原因導致沒有達標市場。
郭師傅12年前就在鄭州做水產生意,他半夜12點動身去外地進貨,一次一二百斤,兩天去一趟。他對老菜市場的記憶是:冬冷夏熱,環(huán)境衛(wèi)生差,天天聞臭氣。
不過兩年時間,鄭州的菜市場實現(xiàn)了從“臟亂差”到“新靚美”的轉變。鄭州市市場發(fā)展局人士稱,農貿市場硬件升級,所有攤位進行搬家式大掃除,安裝屏幕導航、新風系統(tǒng)、中央空調、自動扶梯;打造“智慧市場”,形成來源可追溯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打造電商平臺,實現(xiàn)刷卡買菜、網絡配送等。
“自2016年啟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以來,鄭州菜市場缺口越來越小,市場越來越規(guī)范,管理越來越有序,正在朝著‘15分鐘便民生活圈’邁進。”鄭州市市場發(fā)展局負責人稱。
然而,鄭州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之路還未走完。
【蛻變】
從風吹日曬到冬暖夏涼
從馬路邊到標準化農貿市場
劉女士今年35歲,老家在周口,已經在鄭州農貿市場做蔬菜批零11年之久。
多年來,她的作息幾乎沒怎么變過:半夜3點起床,去中牟萬邦蔬菜批發(fā)市場拉一千多斤蔬菜,5點返回市區(qū),忙到上午11點才吃上第一口熱飯。日日如此,已經堅持了11年。
憑著這個靠天吃飯的辛苦行當,她和老公養(yǎng)活了一雙兒女,老大上中學,老二上小學。
這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中午隨便買點飯將就著吃,晚上到八九點才拾掇好關門,除了春節(jié)前后休息一個禮拜外,全年無休。越冷的冬天她越歡喜,因為天氣冷,菜價會漲一點。
作為農貿市場“老炮兒”,她經歷了鄭州農貿市場的變革。在她的印象中,最早的菜市場是路邊攤,每天風吹雨淋,騎個三輪車,嚴寒酷暑,年復一年。
“天天風吹日曬,一頭雞毛,尤其是春天時的樹毛落在臉上、身上,天天紅腫發(fā)癢,特別難受,中午困了想打個盹都沒地兒,還不如撿垃圾的自在。” 賣活禽的張師傅對當年的馬路菜市場也有類似記憶。
劉女士所在的東盛四大街農貿市場2016年升級后重新開放。新市場帶來的改變效果驚人,“整過后,燈光亮了,人流多了,攤位整齊了,現(xiàn)在還有專門的清潔工。以往夏天熱,沒空調,衣服一天下來不知濕了多少回,身上被蚊蟲叮得模糊一片?,F(xiàn)在市場‘大整容’,我們做生意心情也好。”
東盛四大街農貿市場是2016年鄭州市新型標準化農貿市場工程的一個,當年一共完成了30家農貿市場新建和改建工作。
也是在這一年,鄭州市啟動了全市范圍的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一個標準化農貿新時代呼之欲出。
【回顧】
今年計劃新建(改建)
20家標準化農貿市場
從街邊菜攤到有大棚、攤位的傳統(tǒng)菜市場,再到環(huán)境直追商場的標準化菜市場,鄭州市農貿市場在大變臉。
往前追溯到2005年,有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鄭州市三環(huán)以內的農貿市場約有150家。自此之后,這個數(shù)字卻在逐年遞減。
2011年10月29日,鄭州開設周末蔬菜市場,市民排長隊只為買西紅柿、黃瓜、土豆、辣椒等普通菜。
2012年11月底,鄭州首批10家平價蔬菜店開業(yè);2013年年底,周末蔬菜市場停止運營;2015年,鄭州首個智慧市場——經八路農貿市場完成智能化升級。
正式的農貿市場“大手術”起步于2016年。當年7月,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貿市場規(guī)劃建設和提升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新建小區(qū)全部配建農貿市場。鄭州市農貿市場改造獲得了官方授權和政策許可。當年,鄭州市30個新農貿市場得以面世。
標準化農貿市場建設在進入2017年后升級和加碼。今年1月,鄭州市成立了農貿市場規(guī)劃建設和提升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市長程志明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鄭州市市場發(fā)展局,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由此可見政府對“菜籃子”工程的重視程度。
2017年4月份,鄭州市發(fā)布2017年民生十大實事,計劃今年完成新建(改建)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20家。預計到年底,農貿市場總數(shù)有望達150個左右。
而根據(jù)鄭州市政府“菜籃子”工程意見,到2020年,標準化農貿市場將達到240家。每個行政社區(qū)平均建設2個以上“菜籃子”產品零售網點。
通過升級改造,鄭州農貿市場正經歷蝶變。如今的農貿市場高大上,裝修豪華,像超市。一個智慧型的菜市場新時代觸手可及。
2017年鄭州農貿市場建設概況
10家農貿市場已建成投運 尚有10家正待開業(yè)
按照2017年鄭州民生十大實事要求,今年鄭州市計劃完成新建(改建)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20家。
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市場發(fā)展局得到了獨家消息:目前有10家農貿市場已經建成并投運,尚有10家正待開業(yè)(主體已經完工)。
已建成投運的部分農貿市場名單
豫泰農貿市場,位于隴海路與布廠街口
鮮刻達農貿市場(又稱“工人路農貿市場”),位于工人路與汝河路口西北角
琮優(yōu)便民農貿市場,位于錦藝國際華都小區(qū)東北角(王府井北300米)
南陽路農貿市場,位于金水區(qū)南陽路41號
老市場農貿市場,位于西三環(huán)與化工路口向東100米
中原西路農貿市場,位于中原路與華山路口向西500米
伊河路農貿市場(北),位于秦嶺路與伊河路口西南角
田園農貿市場,位于永平路與康平路交叉口
崗坡路農貿市場,位于秦嶺路與崗坡路口向西50米
河南商報記者 李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