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一開始,張文博就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從宿舍四人送貨小組,到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成功打通;從5000元創業基金起家,到如今年營業額超3000萬;一路艱辛、努力堅持……
“一窮二白”的時候創業,每一筆錢都特別重要
“剛開始創業時每一分錢都特別重要,尤其是沒有沒有背景的大學生,有了這一筆錢,原來送貨用的自行車就可以換成三輪……”張文博同學在談起拿到創業大賽獎金的經歷時,舉了一個生動又真實的例子。
張文博是河南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畢業生,也是如今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項目“小文鮮生”創始人,作為寧陵縣出身的孩子,張文博從大二開始創業,最初的目的是覺得老家親戚種的菜銷量不好,想要將老家優質的農產品賣出去。
在老師的指導下,張文博和5個同學一起成立了“小文鮮生”生鮮農產品供應團隊。2019年他們帶著項目參加了鄭州市創業創新大賽,憑借良好的創業想法和路演解說,最終取得創新組三等獎的好成績,并拿到了1萬元的賽事獎金,這為他們擴大運營提供了進一步的資金支持和輔導。
創業猶如“升級打怪”,將每一筆可能夠到的資金拿到手,將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個不斷解決困難的過程,也是項目成型壯大的過程。
時至今日,“小文鮮生”團隊核心成員已擴大到18人,依靠團隊的打拼,已經在全國擁有多家農產品供貨基地,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
創業有指導,但所有的坑還要自己踩
對于資金缺乏的青年創業者,創業初期,無疑是最困難的時刻。
為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帶動就業,2021年鄭州市繼續給與首次創業的高校畢業生運營補貼、開業補貼,創業項目符合條件的可申請2萬元-15萬元的扶持資金,以此來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問題。
此外鄭州市每年都會舉辦創業創新大賽,針對鄭州市的初創企業,提供項目交流平臺,為創業夢想助力,其中,一、二、三等獎優秀創業項目,按規定將獲得人社部門頒發的獲獎證書,以及2-15萬元的適當獎勵。
張文博參加了校內的創業培訓。在完成了GYB普及教育和SYB意向教育培訓之后,又接受了創業精英訓練營的理論學習和專項訓練,并順利拿到這些方面的能力證書。
解決了啟動資金,有了理論指導,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
諸如公司平臺建立、工商稅務銀行等手續、團隊管理、流程規范等還有一大堆具體問題等待解決。
“所有的坑都要自己踩,所有的過程都要自己經歷。”張文博說,剛做電商業務時,他們曾經接到過不少廣告違規罰單,后來認真了解了相關法規,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扛過疫情,除了努力,還有堅持
創業兩年多,張文博感受最深的兩個字,還是“堅持”。
誠然,團隊的努力讓小文鮮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一連串的打擊也隨之而來。
在創業孵化期間,張文博的創業項目參加了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省賽金獎和國賽銀獎,還被評為了2020年第三屆全國就業創業先進人物,成為新時代大學生創客的優秀代表。
鄭州“720”特大洪水,加上反反復復的疫情,給這個初創團隊帶來了不小難題。
“720洪水,我們倉庫東西都泡了,一下次損失十幾萬。”張文博說,大學生創業不容易,這兩年鄭州又面臨“澇疫接核”,很多次都感覺堅持不下去了。
堅持和努力就有回報,在堅持創業過程中,他們一路“打怪升級”,解鎖了不少技能,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比如他們和農戶綁定,在產地直接建大棚,在原產地直接建發貨中心等。
“離原產地近,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監控產品質量,而且距離發貨中心近,也能降低貨運成本。”張文博說。
目前,小文鮮生的貨品以省內果蔬為主。下一步,他們打算擴大品類,豐富產品線,發展各地優質果蔬產品。
談及創業的成功經驗,張文博稱:“我覺得還是要立足自身,根據自己掌握的經驗和長處選擇創業方向,不要盲目選擇一個行業,還是要適合自己,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會稍微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