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樊雪婧文圖
核心提示|投身教育行業,她“敢為天下先”;掌舵三十三載,她守著校園耕云播雨;執著教育夢想,她情真真意切切,要“辦一所對學生負責任的大學”。
2017年11月29日,一份榜單為她揚名: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作為河南唯一,入選中國90位當代教育名家。身為河南民辦教育的擎旗者,她安安靜靜干大事,帶領黃河科技學院砥礪奮進。
情懷
為教育夢想,她三十三載堅守
29日,中國90位當代教育名家榜單公布,胡大白便是其中一員。隨榜單一同公布的評選結語中,這樣寫道:“以這90位同志為代表的當代教育名家,堅持教育改革創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
接到祝賀的消息,胡大白的第一反應是“擔當不起”。她告訴記者,“榜單中都是教育界知名專家,跟他們相比,我真不敢當,這個榮譽是頒給河南教育的。”
在胡大白看來,她入選當代教育名家,是界內對河南教育的認可,更是對河南民辦教育的認可。“這個榮譽來之不易,我很珍惜。我也很欣慰,因為河南民辦教育依靠大家的努力走到今天,終于得到認可,這也更加激勵我們堅守民辦教育的陣地。”
胡大白介紹說,河南民辦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初等教育呼應,職教普教互通體系,成為河南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現階段河南民辦教育,規模居全國首位,辦學水平得到認可。河南,每萬人中就有658個民辦教育人口。
從上世紀80年代的30元,到今天的8個億,一頭扎進民辦教育領域,胡大白一守就是三十三載。曾有人問她:“70多歲了為何還如此拼命?”“我還有一個孩子,就是黃河科技學院。這里有我的夢想,有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還有多年來同甘共苦的戰友,還有幾萬個我視為兒女的學生。”胡大白說,她舍不得。
創新
敢為天下先,她“不按常規出牌”
談及她和民辦教育的緣分,胡大白笑著說:有點偶然。
三十多年前,一場嚴重燒傷讓胡大白離開了母校鄭州大學的講臺。本可以靠國家工資過一輩子清閑日子,她卻打出了一張誰也想不到的牌: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班。
“那時候的國家急需人才,我的口、腦都沒有問題,我能行!”憑著這股韌勁,她用30元起家,辦起了第一個輔導班。
“考不及格,退全部學費。”這是胡大白的第一個廣告。有人好心建議,風險太大,可能血本無歸。胡大白不在意,她想對學生們負責。
第二年,全省自學考試成績公布,胡大白輔導班的合格率是87%,而當時的平均合格率僅有6%。接著,第二期報名2000人,第三期6000人……成倍增加的報名者并沒有讓胡大白故步自封,1989年,她率先提出要創辦一所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大學。“那時,國家沒有政策,辦學沒有外資,全靠自力更生。”胡大白回憶說,這條路算是闖出來的:沒錢找錢,沒地征地,沒人招人,沒思路就摸著石頭過河,大家一起探索。1999年,黃河科技學院被批準為全國第一所民辦學校;2000年3月21日,黃河科技學院升為本科普通高校,成為全國民辦學校中第一個實施本科教育的學校。
“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敢為天下先。”胡大白說。
未來
對學生負責,她帶著學院領跑全國
作為黃河科技學院掌門人,她被學生們親切地稱作“院長媽媽”。對于未來的種種設想,胡大白始終圍繞著學生,正如她對黃河科技學院的期待:“一所對學生負責任的大學。”
她說,“我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中國民辦大學能立足與世界名牌大學之林,黃河科技學院能建成世界一流的應用技術大學。”
當發展中的黃河科技學院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相遇,胡大白選擇勇立潮頭。“時代在變,但民辦教育只有回歸到教育本身,才能不斷占領各時期的制高點。”她說,2006年,學校就明確提出了“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即在保障本科學業教育標準基礎上,進行一種或幾種職業技能培訓。2014年,這一模式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從入學到就業,我們是全方位、全過程地對學生負責。對學生負責,就要讓他們學到真才實學。”胡大白說,隨著“雙創”教育理念的深入推進,學院在培養模式基礎上,堅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思路,構建立體、多元、個性、高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一所創業的大學,將培養更多具有雙創精神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