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天,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三周年紀念日。作為我省受惠最大的城市,鄭州3年來已“喝”10.5億立方米丹江水。丹江水已成為鄭州市區和沿線縣(市、區)的主要供水水源,受益人口達到了680萬。

鄭州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說,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之前,水源安全問題一直是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鄭州水資源貧乏,供水結構單一,一旦黃河水出現問題,城市供水將直接受到影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3年來,已累計向鄭州供水10.5億立方米,占中線工程全省供水總量的40%,受益人口達680萬。丹江水已成為鄭州市區和沿線縣(市、區)的主要供水水源,鄭州正式進入雙水源時代,供水保障更加可靠,水源水質明顯提升。
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鄭州段正式通水后,配套工程也同步建成。干渠沿線設置分水口門,向航空港區、新鄭市、中牟縣、鄭州市區(除高新區外)、滎陽市和上街區供水,規劃配套水廠10座,其中新建6座,水源置換4座。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同步推進了南水北調水源置換和地下水壓采。鄭州受水區淺層地下水平均升幅達3.03米。與此同時,置換出的黃河水成為鄭州市的生態用水,生態水系有了更好的水源保障。
另外,鄭州市共安置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18735人,在中牟、新鄭、滎陽建設移民新村22個。移民搬遷后,鄭州市通過對移民村實施項目扶持、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指導、招商引資等措施促進了移民的創業增收。移民收入由2011年的年人均4300元,突破至2016年的15000元,年增幅達到了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