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楊桂芳
對于疫情,大多餐飲人會吐槽:“疫情每來一次(我們)就脫一層皮”。
連續三年的疫情,哪一次到來不讓餐飲人心有余悸?
2022年,餐飲人的希望在哪里?有沒有值得學習的案例?
我們剖析了最近連開新店的巴奴,觀察這一品牌是如何調整店面、沖破經濟滯脹期的。
【疫情下開店,也能成就餐飲現象級案例】
6月11日,巴奴毛肚火鍋位于群光廣場的武漢二店開業,連續幾日翻臺率都超過了560%,開業三天成為洪山區火鍋熱門榜首。
一個顯著的對比是,巴奴入駐群光廣場后,附近有火鍋店的客流幾近腰斬。
群光廣場對武漢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附近有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以及諸多科研院所,可以說是武漢書香集聚區之一。
除了武漢二店,巴奴毛肚火鍋5月底在安徽開的首店,業績也相當不錯:開業當天全天滿臺,翻臺率達到600%,營業3天登上大眾點評政務區火鍋熱門榜第一名,連續多日穩居榜首。
這么火爆的業績,難道后疫情時代消費理性態勢影響不到火鍋店嗎?
并不然。2021年,呷哺呷哺關閉229家餐廳,海底撈關店276家;當然,還有最近頻頻登陸熱搜榜單的明星餐飲。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從2018年、2019年5次/天、4.8次/天,到了2021 年是3.0次/天。
一家火鍋連鎖品牌鄭州店的店員,甚至忍不住向顧客抱怨:“店長給我們說公司壓力大,可是我們壓力也大啊。”
疫情反復、賽道擁擠,一系列問題反饋到餐飲行業,更反映到每個從業者身上。
在現實中,餐飲人更追逐穩扎穩打突破疫情周期,一個能夠穩經營、穩就業的企業,就足以值得讓人信賴。
【守住認知邊界,永遠知道我要去哪里】
在餐飲人來看,閉店不值得耗費時間悲傷——一個核心要素是:這些店面只是比預期閉店時間提前了一些。
海底撈2021年決定調整擴張策略,關閉部分餐廳并計劃適當減少未來資金投資。2021年全年,海底撈新開業421家餐廳,關閉276家餐廳,其中16家因租約到期等原因關閉。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撈全球共有門店1443家,依然是火鍋界的巨無霸。
呷哺呷哺在2021年開了95家店面,其關閉的200多家店面核心原因是餐廳產生虧損,多數于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廣的“高性價比”模式的地區經營,且其模式不能夠恰當反映品牌形象。
巴奴毛肚火鍋實際上也有關店。比如鄭州有兩家店關閉:一家是二七店,一家是農科路店。
二七店是一個10多年的店面,裝修處于巴奴創業上的2.0版,和現在的6.0版相差N個等級。從重裝價值上來說,動輒百萬的裝修投入,加上該店距離大衛城店百米之遙,閉店實際上更利于優化布局。
農科路店是許多潮人喜歡的店面之一,這個店面生意一直很好,因為房租到期房東轉租他人,加上該店距離正弘城店、正弘旗店都不太遠,雖然關閉了很可惜,也是情理之中,并不影響周邊顧客群體的吸收。
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一次閉門分享上就提到“要敢于關店”。
他解釋說:我們對當下要有悲觀的準備,對未來有樂觀的預期。悲觀的準備就是去尋找那些可能翻身的機會。可以說只要不觸犯法律道德的底線,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各種辦法都可以做,甚至要敢于關店。
從這個角度來說,巴奴很清晰“活下去”的思路:目前巴奴仍保持85家門店的狀態,相比疫情前的開店速度,顯然慢了一些。
可問題是,巴奴就是一直被業內稱為“慢”的典型,開店速度是一個可以量化卻也冒險的指標,只有每開一個就火一個才算真功夫。
為何巴奴進駐一個城市時,能成為排隊甚至黃牛出沒的現象級案例?這也或許說明,雖然疫情下人們的消費更為理性,但消費升級的趨勢并沒有變化;對于吃這個維度上,人們對好食材的要求其實是最基本要求。
這其實就是巴奴的邊界感和目標感。
舉例來說:疫情期間巴奴提供的是外送服務,不是外賣。
一個字的差別,意義非凡。外送,是將餐廳的菜品送到顧客手中,體現在“送”字,是一種以顧客為主體的服務方式;外賣,更是以店家為主體的渠道拓展方式。
細心觀察發現,當疫情嚴控告一段落餐飲可以開門迎客后,巴奴的外送服務就停了——它很少會因為疫情帶來的困難,就輕易改變原來的方向和戰略。
杜中兵形容這種邊界感是:我們的業務就是餐館業務,這就是我們的邊界!所以我一直比較反對做外賣,更反對做零售。
“如果說現在我們開始改變,我們心一亂,品牌戰略就亂了。”
【修煉基本功,才是進化的硬道理】
餐飲品牌們在疫情時代的求索之路,可以一窺中國經濟的高韌性。
比如說創新,中國的企業們會有各種你意想不到的方法,賣炒河粉、線上外送、直播送福利、鄰里團購等等,甚至一度出現“非接觸式經濟”的新名詞。
可這并不能達到滿分狀態,只能說疫情期間暫時讓員工們有事兒可做。
真正有效果的,還是來自于基本功的修煉,也就是在產業鏈上干好主業。這種進化,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嗅覺。
以巴奴創新探索為例,它更多的創新都是圍繞食材產生,比如巴奴合肥店新增了海鮮檔口,開賣鮑魚、小章魚、黑虎蝦等海鮮產品。為了保障鮑魚都是活的,要用貨車裝海水加氧的方式將活鮑魚運輸到門店,并模擬鮑魚生長環境進行養殖。這種方式,會強化巴奴的目標客群感知——因為巴奴在火鍋行業是高端的標簽,目標客層本身的消費力也撐得起對食材“鮮”的追求。
再拿巴奴經典的招牌——毛肚來說,巴奴武漢首店開業當天,翻臺率達到768%,3天時間就銷售了毛肚778份。武漢二店開業后3天,平均日翻臺率超過560%。這是顧客的信賴感,帶動餐飲積極復蘇,推動經濟的韌性向上發展。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因為疫情,大家都在說餐飲更卷了,甚至出現有商場一半是餐飲的極端現象。
勤奮顯然不是穿越疫情周期最好的通行證,理性的認知才能助力企業進化。
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就提到,勤奮對于餐飲來說,比如買菜的時候討價還價,服務的時候笑臉相迎,但即使這樣,也只能做到勉強糊口,做到80分。如果你想做到90分,就需要靠你對行業的理解,靠標準化運營。想要做到100分,你需要靠技術和認知。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進入“消費下半場”,餐飲人的心態難以重回上半場。疫情下的進化,是如何理性保留未來再崛起的可能性。
正如杜中兵所說:“我們保存不了我們的經濟實力,但是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力。只要人心在、有心力,一切都可以重頭再來。”
監制:趙 強
統籌:王俊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