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陽了嗎?”
“沒陽”該如何克服負面情緒?
“陽了”又該如何主動面對呢?
12月23日,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第二實驗小學心理教師李保琦開展了心理健康課第十講《今天,你陽了嗎》,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緩解“沒陽”之前的焦慮和“陽了”之后具體應怎樣做的問題。
熱身階段,李保琦以經典游戲《大風吹》導入,在游戲中用大風分別吹“陽”的了同學和“沒陽”的同學,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隨后,李保琦通過視頻《這是沒陽之前的你嗎》,概括描述出學生沒陽前的焦慮狀態,和學生產生共鳴。
李保琦結合上個月學生學過的情緒ABC理論,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而引出調節情緒的方法——改變認知,引導學生積極應對,保持穩定情緒。
接著,李保琦從網絡諧音梗楊過(陽過)、楊康(陽康)、王重陽、楊迪(陽敵)入手,引出“陽了”之后學生雖然對疫情持樂觀的態度。
同時,面對學生的負面情緒,李保琦從三個方面給學生提出建議。
第一、客觀對待、認清真相,做主動思考的第一責任人。
李保琦教給學生學會從官方渠道了解信息,用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疫情,從科學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體的運作情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身體比想象的更愛自己。
第二、接納現狀、關照自己,做積極行動的第一責任人。
通過不與自己對抗、評估當下情緒、增強愉悅體驗、明明情緒狀態、書寫感恩日記等步驟,李保琦教會學生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第三、科學防疫、相信國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通過播放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視頻,李保琦給出科學有效的方法,同時,摒棄關于防控措施的錯誤論調,堅定學生信念。
最后,李保琦用羅曼·羅蘭的名言,增強學生信心,祝福學生都能擁有陽光燦爛的明天。
“身邊的陽性越來越多,爸爸媽媽也都中招了。我這兩天心里頭特別害怕。這節心理課像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一樣,讓我放松了下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奧密克戎,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五年級一名學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