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以“無限新成皆繁星”為主題。在為期一天的峰會中,華映資本合伙人團隊、投資團隊、華映資本被投企業創始人以及行業嘉賓等50位嘉賓匯聚一堂,既探討行業當下科技強共識時代的投資主題,也聚焦于垂直賽道如智能制造、新消費、元宇宙、AGI、數字化趨勢、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投資方向做具體探討。
如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此前所說,當下是世界格局變化疊加經濟周期的大時代,常態和慣性時常被打破。華映始終堅持以創新為支點,保持前行節奏,在根據地領域及自有生態中持續完善布局。華映自身進入第十五個年頭,穿越數個經濟周期,不變的是我們投身創投行業的初心,以及“以數字化為主線,圍繞創新做投資”的戰略定力。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
面向未來,華映資本如何在科技強共識時代做系統的科技和消費生態布局?又如何一道和行業的優秀企業合作共贏,給投資人帶來優質回報?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團隊做了系統而具體的回答。面對新環境,創業者如何從容應對變化,找到增長之路,與會的每位創業者也有表達對構建核心優勢的深入思考。
華映資本合伙人團隊
精彩看點: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分享了共識投資下的思考與探索。她認為,共識和非共識不是割裂或平行的,而是并存的有機結合方法論。華映遵循“共識+非共識投資”方法論,堅持獨立判斷。季薇還介紹,華映在科技投資中,從數字化應用優勢領域出發,在一次突破的基礎上,正在實現二次突破:第一次是從數字化應用拓展至數字全流程,第二次是從數字全流程向科技賦能全行業升級努力。在發展規劃上,未來華映資本將更加本土,更加國際。
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從數字生態和工藝生態兩大維度出發,系統闡述了如何構建智能制造生態星系。他認為智能制造生態的構造并不容易,第一,生態里抽象的每一個場景必須邊界清晰并且自成體系;第二,生態與生態里每一個抽象場景必須強協同,相互賦能、支撐、依賴,產生1+1大于2的裂變效應,這才是生態最本質的定義。同時章高男也表示,自己不會追風口和熱點,而是老老實實地堅守在科技領域,通過不斷學習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通過提高自己的認知,去捕獲獲利的機會。
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王維瑋對華映未來在消費領域的投資方向進行了介紹。他預測,2024-2030年將迎來消費行業的整合并購時代,華映會在牌桌上一起參與。在他看來,消費一直有機會,因為市場沒有完美的效率,平臺經濟持續需要新的亮點,消費者也一直在給機會。其表示更關注企業的效率和壁壘,在此基礎上,華映更青睞與科技結合以及組織能力得到提升的企業。
新旗艦基金落地濟源
此前4月,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發布公告稱,由華映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的河南華映中小企業發展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完成簽約,落地濟源。管理人是華映資本。這是《濟源示范區促進基金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出臺以來,第一支在濟源落地的國家級基金。華映資本新一期基金的設立規模為26.8億元,主要投向硬科技/前沿技術、先進制造、企業服務、新消費、數字經濟等相關領域的中小企業。此次華映資本年會期間,河南省濟源示范區黨工委書記、濟源市委書記莊建球與當地招商局、財政局一行十幾人也專程到訪杭州參會,并和投資機構、創業企業進行座談。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管委會黨組成員、委員,副市長張元再在大會現場詳細介紹了濟源市的產業優勢。他表示,濟源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在全域規劃建設的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近年來加快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向2000億、鋼產品深加工及裝備制造和現代化工產業集群向千億級邁進,著力打造納米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多個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努力在氫能與儲能、生命健康、未來網絡、碳捕集等領域蓄勢突破。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管委會黨組成員、委員,副市長張元再
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上海負責人黃佳在年會致辭中說,希望華映資本繼續充分發揮優秀管理機構的作用,不忘初心,不負所托,認真做好基金的投資和管理,再接再厲,不斷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率。堅持圍繞國家戰略開發投資,在“卡脖子”關鍵技術、產業鏈短板弱項、數字化變革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堅守基金政策目標開展,堅持投小、投早、投創新,為具有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長期股權資本支持。
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上海負責人黃佳
共識投資下的思考與探索
這是一個投資強共識的時代——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發展主引擎。優質資金與優質資產的衡量標準都發生了較大改變,所以如何能在堅守住自我支點的基礎上去與時代同頻共振就顯得尤為重要。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從時代背景講起。疫情后療傷期,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反彈乏力,新經濟常態下已形成全球化逆流,生產力革命,“國計”走強,“民生”偏冷的廣泛共識。季薇以《新旅不停映繁星——共識投資下的思考與探索》為主題,向與會者分享了共識與非共識、科技賦能一切的時代以及更加本土、更加國際三個核心關鍵詞。
季薇認為,共識和非共識不是割裂或平行的,而是并存的有機結合方法論。華映遵循“共識+非共識投資”方法論,堅持獨立判斷。“過去15年間,華映始終圍繞‘人群’和科技進行投資和布局,堅持數字化為主線,在共識中把握非共識的機會。”季薇說。
創新一直是華映資本堅持不懈的追求。在已有投資賽道成為優勢領域之后,季薇此次演講中也詳細講述,華映在科技投資中,從數字化應用優勢領域出發,在一次突破的基礎上,正在實現二次突破。
第一次是從數字化應用拓展至數字全流程,如算力底座、數據系統方案和數據生產與深加工等;第二次是從數字全流程向科技賦能全行業升級努力,也就是將數字化全流程與先進通信、元宇宙、工藝線、AI大模型應用、材料、新能源及環境等行業相結合。季薇將此形象比喻為從人體的神經系統發展成大腦、骨架、眼、嘴、腦等多個人體器官,形成社會智能有機體。
基于宏觀大勢,在投資策略的另一個維度,季薇也表示,未來將重視“更加本土,更加國際”。
“更加本土”意指資本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讓技術轉化進入產業應用,華映堅持扎根中國產業帶,沿著投資主線繼續完善生態布局,帶動產業發展。
“更加國際”意指隨著中美脫鉤在反全球化的趨勢里呈現“趨同性雙循環”,中國創新勢力在世界舞臺上不斷崛起,中國科技企業已邁入全球征途新階段,華映將以自身的國際化優勢助力被投企業進行全球化探索。
兩大維度,打造智能制造“生態星系”
智能制造是華映科技投資的重中之重。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從數字生態和工藝生態兩大維度出發,系統闡述了如何構建智能制造生態星系。
智能制造的投資機會顯而易見。從數字生態到工藝生態拓展,國產替代和制造業數字化浪潮為工藝創新提供了大量場景和技術支撐,智能制造行業會有大量百億到千億級別工藝領先的企業脫穎而出。
章高男說,智能制造生態的構造并不容易,第一,生態里抽象的每一個場景必須邊界清晰并且自成體系;第二,生態與生態里每一個抽象場景必須強協同,相互賦能、支撐、依賴,產生1+1大于2的裂變效應,這才是生態最本質的定義。
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
“追風口和熱點不是我的風格,我有自己的底層思維——老老實實地堅守在科技領域,不斷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通過提高自己的認知,去捕獲獲利的機會。華映在科技方向做投資已經堅持了7年,從最開始我們就有自己的認知與方法論,也一直在按照這個方法論去進行實踐,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是一個科技基因很強的投資機構。”章高男說。
在智能制造的主題演講環節,闡釋方式也相比以往有創新。契合章高男對華映智能制造投資體系的闡述,華映資本智能制造領域典型企業的幾位CEO也在現場一一進行介紹。企企通創始人徐輝表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認可一種共識——供應鏈如此重要,軟件的國產替代和卡脖子問題必須解決。從2021年起,企企通就超越國際巨頭SAP Ariba,成為中國數字化采購供應鏈軟件的第一,目前企企通已形成了年交易額超過五萬億的中國最大產業互聯網平臺。
企企通創始人徐輝
淵聯技術CEO葉思海說到,作為國內唯一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融合基礎設施提供商,淵聯針對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的問題,做了一款工業款智能手機——工業魔方,其在外型上與洗衣機大小相似,但其他的功能架構體系和使用與大家最熟悉的手機保持一致。借助工業魔方淵聯將百萬級的數字化轉型成本降低到了10萬元以內,極大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技術和資金門檻。
淵聯技術CEO葉思海
機智云創始人黃灼介紹,機智云作為國內一線的物聯網平臺企業,過去幾年一直專注在產業物聯網的發展。機智云與平臺上眾多的開發者一起用數字化的能力賦能各行各業,并在一些中小企驅動的垂直產業賽道上實現爆款產品的研發、推廣和大規模市場覆蓋。在打爆款上,機智云不但有類小米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優勢,而且有復購率極高的SaaS年費盈利模式。
機智云創始人黃灼
心鑒智控創始人羅曉忠則講述了如何以數據為抓手,打造工業檢測領域大模型。公司依托于自研光學成像的模組獲取高質量數據,依托于devops和dataops對數據生成、生產線上數據與算法的高效迭代,基于自研C++框架的低代碼應用開發,構成了心鑒的視覺應用開發技術底座。過去三年間,心鑒智控合同額增長接近10倍,所有客戶幾乎都有復購。
心鑒智控創始人羅曉忠
中科融合創始人王旭光著重講了芯片國產替代領域的創新。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升級到制造強國,其間面臨中美脫歐、總用工人數的減少和用工難的問題,在如物料上下料、物流拆跺碼垛這種枯燥或危險的工作場景,需快速實現機器對人的替代。中科融合是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在高精度的專業性市場上實現了芯片國產替代的公司。
中科融合創始人王旭光
中科海微創始人李棟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下,端邊側操作系統本身的行業規模已經在千億水平以上,可以養活3-4個大型的操作系統企業。中科海微對外提供的產品矩陣包括端側的SeawayOS和邊側的SeawayEdge,中科海微的技術優勢主要概括為“三高一低”,即高安全、高可用、高實時以及低耗智能推理能力。
中科海微創始人李棟
在智能制造主題演講結束后,淵聯技術創始人林銘以《“工業魔方”實現智能制造的平臺“金鑰匙”》做主題分享。他說,現在進入速度經濟時代,軟件需要被重構,才能滿足C2M的制造模式,這個重構是淵聯技術看到的機會點。他認為,工業4.0執行與控制分離的技術趨勢加速了OT和ICT的融合,代表性產品應該是在邊緣實現網聯和智能的OICT融合基礎設施——工業智能機。
淵聯技術創始人林銘
消費持續穿越周期
如果說智能制造是“國計”,那消費就是“民生”。消費是行業內公認的可以穿越周期的行業,同時也是華映長期投資的方向之一。在這個領域,華映也投出和府撈面、夸父炸串、黃天鵝、白小T 、寵幸寵物等一眾優秀的消費企業。
“消費一直有機會,因為市場沒有完美的效率,平臺經濟持續需要新的亮點,消費者也一直在給機會。”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王維瑋對消費投資進行了復盤。他預測2024-2030年將迎來消費行業的整合并購時代,“從去年開始已經出現了很多并購事件,華映會在牌桌上與大家一起做這件事。”
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王維瑋
王維瑋也介紹了未來華映在消費領域的投資方向。華映資本從去年開始往上游延伸到食品加工、原料材料和廣義農業領域,在賽道拓展的同時,也更關注企業的效率和壁壘。在此基礎上,華映更青睞與科技結合以及組織能力得到提升的企業。
不同賽道的企業對于今年消費行業的復蘇情況感受如何?在《消費賽道的長期主義者,穿越周期的奧秘》的圓桌討論中,黃天鵝創始人馮斌、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以及寵幸寵物CEO呂少駿與王維瑋對消費宏觀大環境以及微觀具體體感進行了探究。
“消費賽道的長期主義者,穿越周期的奧秘”圓桌討論
他們相信,市場不斷變化,周期不斷更迭,創業者可以參考宏觀環境,但也不必特別看重。如果創業者切入的是足夠大的市場,那大盤的變化其實不會對企業產生較大影響。消費公司應該更專注于核心競爭優勢的構建,更關注自己用戶的需求。
白小T創始人張勇以《新基建長出新品牌——創業反思與逆境破局》為題做主題分享。在張勇看來,這一輪消費品更多是長在“新基建”之上。這個“新基建”并非是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而是頭條、抖音、小紅書、唯品會、美團、拼多多等新型互聯網平臺。
白小T創始人張勇
張勇認為,品類創新是打響品牌最快的路徑,沒有之一。“先勝后戰”,遠優于先打仗,后取勝。先把自己做成某一個賽道的唯一,再把自己變成第一,然后有了“唯一”和“第一”之后,再慢慢吃掉全局。而真正的品類創新來源于我們對用戶需求的理解。
尋找人機交互“新物種”
元宇宙作為近幾年最火熱的概念之一,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各界褒貶不一的評價,華映資本董事朱彤與眾趣科技CEO高翔、奇點臨近創始人張慧敏、諾視科技CEO王亞洲、至格科技創始人孟祥峰和小派科技CEO任攀一起探討了元宇宙發展的新機遇。
“尋找下一革命性人機交互的‘新物種’”圓桌討論
蘋果近期發布Vision Pro,這讓元宇宙領域掀起了新的浪潮。一直以來,元宇宙行業處于起起落落的過程中,具備核心技術壁壘的企業方能走過寒冬獲得空間計算時代的門票。蘋果定義交付方式,使得更多開發者涌入元宇宙賽道,行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這種情況下,關于VR與AR究竟誰是未來,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AR只是MR的一個形式,VR也只是MR的一種表達方式。
產業擁抱AIGC之路
2023年是科技行業過渡的一年,而AIGC則屬于其中最大的科技轉型之一。大模型的出現會帶來哪些商業模式?會對技術、產業的演進和商業的變革產生哪些影響?國家語音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張熠天從政策出發對AIGC行業的發展進行了探索。
國家語音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張熠天
張熠天認為,從政策上看,由于牽涉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不止于技術層面,更涉及到產業層面。人工智能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總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更是贏得全球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
大勢在前,大量企業正前赴后繼奔向AIGC。在行業發展如此日新月異的態勢下,當下的一些產業是否會被顛覆?華映資本董事劉天杰在與星塵數據創始人章磊、影眸聯合創始人張啟煊、金柚網CTO鄔學寧、安領數據CEO鄭聳和天云數據副總裁李從武進行的《大模型爆發,產業如何擁抱AIGC?》主題討論中,進行了解答。
“大模型爆發,產業如何擁抱AIGC?”圓桌討論
他們認為,在一些較為專業的產業中,AIGC會產生生成性模型幻覺。用戶需要有認知——AIGC生成的所有結果并不是100%正確,企業需要用更多的數據進行訓練從而減少幻覺的產生。未來行業很可能會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其中“一超”是一個擁有超強算力的模型,它是一個底座,只提供API。除此之外,行業內也會有幾家強者。
數字化的發展終態探索
我國企業已從高速度發展進展到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企業內部也從信息化向數字化進化,甚至出現了從企業數字化向產業數字化演進的趨勢。
在《數字化轉型,華麗轉身還是飛蛾撲火?》的圓桌討論中,智書企飛創始人程宇與微盟集團COO尹世明、夸父炸串創始人袁澤陸、衫數科技創始人向清華和零眸智能創始人樊凌云就此進行了討論。
“數字化轉型,華麗轉身還是飛蛾撲火?”圓桌討論
他們認為,企業數字化理想狀態是將企業整個經營過程中所有要素全部數字化,只有數字化之后才可以做理性的商業決策。企業運轉過程中,每天都需要做決策,盡管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進行了一部分數字化,但最終的決策還是“經驗之談”。未來真正的數字化需要與大模型進行結合,而這也才能釋放數字的真正價值。
新材料與新能源革命進行中
新材料與新能源作為強政策驅動賽道,近兩年在創投圈內受到了較多關注。
細分來看,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的崛起,讓我國半導體行業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碳化硅作為第三代半導體,在禁帶寬度、擊穿電場、導熱率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性能表現,百識電子創始人宣融在《三代半導體——碳化硅的發展和挑戰》中分享到,碳化硅除了目前IGBT價格較高之外已經幾乎沒有任何缺點,包括實用性、客戶接受度等。但也存在挑戰,比如當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時,就會有一窩蜂企業出現,目前國內有效產能卻依舊較少,資源錯置現象嚴重。
百識電子創始人宣融
從材料行業特性出發,如何選擇具體品類切入?是需要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洞悉市場需求,瞄準釘子去創業,還是需要在實驗室將錘子打磨得足夠有力量?
由華映資本新材料負責人魏然主持、貽如生物創始人蘇睿、中科國生董事長王磊、大毛牛副總裁賈玉和中科玖源總經理許輝共同參與的《新材料革命,下游產業如何向“新”而行?》的主題討論中,四位創業者探討了新材料創業企業在最初切入市場時如何平衡對釘子與錘子的選擇。
“新材料革命,下游產業如何向‘新’而行?”圓桌討論
除此之外,四位嘉賓還剖析了中國材料企業頭部稀缺、尾部分散的原因,并分享了在各自賽道上打破長周期,快速實現量產的方案。
在新能源方向,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儲能市場規模迎來快速增長。從2021年開始,我國儲能方向的政策頻出,《“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要求: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從市場增速來看,過去5年儲能的總裝機規模年增速均高于50%。
在《“雙碳”轉型,百花齊放的新型儲能往何處去?》圓桌討論中,華映資本投資總監王思睿與星辰新能CEO陳培毅、奇峰聚能CEO王毅、國科炭美市場總監戴麗琴和國科智能銷售負責人汪浩就行業內新型儲能技術展開了探究。
“’雙碳’轉型,百花齊放的新型儲能往何處去?”圓桌
目前儲能的項目主要還是以抽水蓄能為主,大約占90%左右,而剩余的10%市場里鋰電占了大部分,但未來全釩液流、飛輪、鈉離子等技術路徑將逐步擁有自己的細分市場。在最受關注的商業化落地問題上,陳培毅表示全釩液流在2-3年內將解決成本問題。王毅介紹在飛輪儲能方向中今明兩年會是一些示范項目的集中交付期。
《西溪論道》暢談股權投資未來
年會晚宴現場,《西溪論道》的特別對話環節也讓人印象深刻。于清新淡雅的茶香中,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孚騰資本總經理費飛和泰康投資CEO黃升軒與投中信息CEO楊曉磊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西溪論道”對話環節
他們就當前母基金如何看待股權投資的未來和預期進行了專業的深入探討,也敞開心扉談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比如在退出領域的挑戰,在直投領域錯過的項目等。幾番探討下來,幾位作為母基金領域掌舵多年、穿越多個投資主線的負責人,依然對未來預期樂觀,也有強調未來應該更深入產業提升認知,也需要在新的環境里找到更好的打法,更從容地應對行業的變化。
結語
如季薇所言,中國經歷了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積累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已經形成了廣泛的數字化基建和完善的產業格局。過去大家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當下,更要重視穩中求進,行穩致遠。
在今年年會的合伙人發言環節,季薇說,一直相信心有所信,行穩致遠。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創新(Infinite Innovation)是永遠的主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即便有困難和天花板,小到企業,大到國家都還是要具有創新的勇氣和決心,只有這樣才能穿越不確定性的迷霧,才有機會匯聚創新的無限微光,看到繁星滿天的盛景。
新旅不停,無限新成皆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