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財產權信托、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私募投資基金、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股債結合型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
根據新規,資管產品需要繳納的增值稅共有3種:一是資產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服務類,按照“直接收費金融服務”繳納增值稅,這一征稅標準與目前其他服務行業繳納增值稅標準基本相同;二是金融產品持有期間(含到期)的利息收入及利息性質的收入,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三是金融產品轉讓的價差收入繳納增值稅。
“各類資管產品是否繳納增值稅的關鍵指標之一,是該產品是否為保本型產品。”業內人士認為,若是保本型資管產品,投資人取得的利息收入需要繳納增值稅。
資管產品不征收增值稅的項目包括,存款利息不征稅,比如銀行存款利息;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收益,不屬于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稅,比如股息紅利;出售股權和債權不征稅等。
根據增值稅新政,對于保本產品而言,利息收入要征稅,收益率預計會有所下滑。例如,一個保本產品的預期收益為5%,征收3個點的稅,相當于打97折,扣稅后收益為4.85%。總體來看,考慮到征收3個點的稅對收益影響較小,增值稅新政對保本產品規模有一定沖擊,但影響不大。
新規實施后,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大多數資管產品的成本略微上升、實際收益下滑將是未來必須面臨的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融學院教師于娟博士認為,從中長期來看,資管行業加強主動管理、回歸資管業務本源、為投資者賺到真金白銀是迫切的轉型方向之一,主動管理能力更強的基金、券商和信托公司可能更為有利。此外,稅收成本上升對通道機構沖擊明顯,多層嵌套的資管產品面臨更大的稅負壓力,過去依靠“刷”通道“躺著賺錢”的機構需要加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