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公告,因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即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海河醫院兒科有3名醫生,其中王醫生因惡性腫瘤住院治療;尚在哺乳期的劉醫生患上了乳腺炎,高燒39攝氏度不退;感冒的謝醫生把家人都傳染了,孩子目前已入院。(北青網1月9日)
兒科停診不是“小兒科”
宋鵬偉:據統計,我國0-14歲兒童總人數約2.3億,目前平均1800多個兒童只有一個兒科醫生。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對兒科醫生的需求猛增,而與此同時,造成兒科醫生流失的原因雖然早就擺在那里,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解決之道,根本還在于大幅提高兒科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讓醫學生在選專業和擇業時就明確一點——兒科是辛苦,但待遇也較其他科室明顯更高,唯此才能逐漸扭轉兒科式微的局面。同時,也要對公立醫院的兒科建設有標準化要求,決不允許以盈利能力作為醫生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進而對兒科醫生的流失采取放任和默許的態度;另一方面,家庭醫生制度需要盡快落地,將更多簡單的基礎性疾病診治在基層完成,而不必稍有頭疼腦熱就往三甲醫院跑,從而起到分流的作用。
兒科醫生短缺,不僅反映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老問題,更是打破“以藥養醫”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讓供求關系決定資源配置,讓付出更多者收獲應有的回報,這既是兒科醫生短缺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是決定醫改進入深水區后成敗與否的試金石。
需要的不僅僅是增加兒科醫生
郭文斌:1999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取消了兒科學專業,事實上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統計,平均每年每間醫院有2名兒科醫師離職。《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從2010年起,新醫改5年來,兒科醫生的總數從10.5萬下降到10萬以下。另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4歲以下的兒童數量為2.2億,兒科醫師的數量為9.6萬,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師,遠低于每千名兒童擁有1.46位兒科醫師的美國。兒科陷入了一個“兒科醫生少—就醫體驗差—醫患糾紛多—醫生更不愿意留在兒科”的惡性循環。顯然,這是必須要打破的惡性循環。
放開二胎之后,兒科醫生短缺的困境就更加凸現了。這一方面要鼓勵培養人才,又要保住現有兒科醫生,減少兒科醫生流失,另一方面要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但與此同時,則要分散大醫院兒科的壓力,社區醫院也應該設立兒科門診,同時,家長也要加強孩子的鍛煉,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懂一些醫療知識,而不是不管什么問題都將孩子往醫院里送,無端增加醫院兒科的壓力。一言以蔽之,當下猛增兒科醫生不現實,唯有多方解決和分流,才能避免兒科停診。
作者:大河報記者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