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翔
古黃河浩浩湯湯,從河南浚縣繞過,厚厚的泥沙沉積,將故事伏筆千里。
夏日午后,豫北的一個農家小院里,“泥巴哥”朱付軍正在給他的泥塑作品“排戲”。“騰騰騰騰、騰騰騰騰……”他在直播間里展示的“拖拉機”運轉靈活,還配以生動配音。這樣鮮活的劇情,在“泥巴哥”的劇場里不停上演著。

▲ 非遺傳承人“泥巴哥”在快手上的視頻播放量已超過30億次
給非遺泥塑“畫龍點睛” 85后小伙走出傳承新路
浚縣泥塑,又叫“泥咕咕”,原材料取自黃河膠泥,工藝復雜,歷史悠久,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項傳統藝術在新一代年輕人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鄉村與童趣,是85后非遺傳承人朱付軍創作靈感的兩大源泉。
“我們把《山海經》里描述的麒麟被做成了茶寵;這個履帶式推土機也是用泥巴做的,有400多個零部件……”朱付軍介紹,通過搭建童年時期的鄉村場景,結合年輕人的審美大膽創新,他把泥塑做得更有趣味,也在6年內在快手平臺吸引了600萬粉絲,累計視頻播放量超過30億次。
“我做泥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爺爺奶奶。”在他的記憶中,兒時家鄉做泥塑的氛圍很濃,農閑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一些泥塑玩具,等到正月拿到廟會上售賣。在耳濡目染下,很多小孩都能“比樣畫葫蘆”。他希望能把這份記憶中的童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他家鄉的非遺。

▲ “泥巴哥”用定格動畫演繹泥塑作品
為了讓作品更有觀賞性和表現力,朱付軍讓泥塑作品“參演”短劇、經典影視劇。他發布的“奧特曼打怪獸”“葫蘆娃大戰蛇精”“貓和老鼠”等,讓孩子們找到了“追劇”的快樂。不僅如此,他還推出了“寓教于樂”科普作品,如泥塑消防小劇場、野外燒烤的隱患等。此外,他利用“定格動畫”的拍攝技術讓泥塑“動起來”,也成為了加分項。
而這份努力,也讓他收獲滿滿。朱付軍介紹,他們推出的泥塑人物系列“泥二代”“淘氣包小神獸”系列作品,在今年4月份進入了河南非遺產品銷售榜單的前10名。而快手在6月發布的《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也顯示,他的“泥巴戰艦發射”短視頻播放量達3160萬,登上“年輕人愛看的非遺視頻TOP2”。此外,他還被邀請參加快手6月的“非遺妙會”直播活動,僅單場直播的觀看量就超過了100萬人次。
農村小伙拿到逆襲“劇本” 帶領鄉親發家致富
事實上,朱付軍的事業開局,并不如意。
做過保安,當過電焊工,干過工地……在20出頭的年紀,他原本只想平淡地做個“打工人”,然而2017年的一次意外,讓他腿部骨折,難以再干體力勞動。
逆境求生的他,迷茫間想到了兒時的手藝——捏泥巴。彼時,家鄉傳統的泥咕咕也遇到了銷售渠道單一、市場需求量也小、缺少年輕傳承人的難題。這個不得志的青年,在命運流轉間,重拾起家鄉的非遺泥咕咕。
2018年10月,他在快手上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視頻作品“泥塑拖拉機”,不承想第一條視頻就爆火,播放量達到千萬。
“趁著熱度,我又做了各種類型的泥巴車子,陸陸續續拍成短視頻。僅僅20多天,竟積累了幾十萬粉絲。”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朱付軍表示,生活一下有了光亮。11月,他開啟了第一場直播,把村里手藝人制作的200多套泥塑作品搬到網絡銷售。“上架不到2分鐘就銷售一空,這讓我感受到互聯網平臺強大的‘帶貨’能力。”

▲ “泥巴哥”幫助鄉親們在快手銷售的泥塑作品已超過20萬件
短視頻與直播,在短短一個月內給予這位縣城年輕人兩次深深的震撼,深刻扭轉了他的事業方向,更為這個偏遠的豫北縣城,帶了沖擊與活力。
“粉絲漲到100多萬時,不少知名電商、游戲商家通過平臺找到我們拍廣告。”朱付軍表示,將商業內容創意植入到泥塑短視頻中,打開了一條除了銷售泥塑作品之外的創收新路,也讓他穩健走上了短視頻致富之路。
乘著直播經濟的春風,“泥巴哥”不僅自己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還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更將傳承千年的浚縣非遺“泥咕咕”手藝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截至目前,“泥巴哥”幫助鄉親們在快手平臺銷售的泥塑作品,已超過20萬件。
年輕人返回縣城 小城非遺綻放新活力
小城也有致富機遇。“泥巴哥”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續寫小城創業故事。
“出去打工是無奈之舉,返鄉創業是人心所向。”朱付軍介紹,他們團隊的核心成員,之前也是在工廠里打工,后來他組建團隊,大家就一起加入進來。5名核心成員中有4名“80后”,1名“90后”。泥塑制作、腳本構思、拍攝剪輯,大家各司其職,都把做好泥塑技藝的傳承當成自己的事業。
朱付軍認為,新的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只有讓更多人知道,才能更好地傳承。
如今,做泥塑、拍短視頻、搞直播,成為當地鄉親們的“創業三件套”,泥塑產品的推廣與銷售有了新出路。很多年輕人還開設了泥塑培訓班,全國的泥塑愛好者趕赴浚縣學習手藝,泥塑培訓教學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如此,浚縣的泥塑作品還走進了全國各地的展覽會,逐漸聲名遠揚。

▲ “泥巴哥”團隊聚集了一批返鄉傳承非遺的年輕人
對非遺產業,最有效的保護形式就是讓它登上舞臺,贏得更多人的喜愛。對非遺藝人最大的保護,就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手藝,獲得不錯的收益。《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顯示,去年快手非遺創作者人均總收入同比增長55%,最高全年收入超800萬,短視頻與直播讓傳承人靠自身技能實現勞有所獲,體面地“活”在當下。
談及未來的商業化構想,朱付軍坦言,要把握互聯網的風口和趨勢,結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去創新,“比如,我們制作出了泥塑茶具、酒具、茶寵、香插、浴缸配飾等。”此外,朱付軍還計劃重點推出線上泥塑課程并配套材料包,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泥塑技藝進一步普及。
像“泥巴哥”一樣回鄉傳承非遺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快手數據顯示,有超過七成非遺創作者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不再局限于地域和展示方式,回到縣城的年輕人,正在書寫非遺傳承的新篇章,也讓小城煥發出新活力。
古黃河浩浩湯湯,從河南浚縣繞過,厚厚的泥沙沉積,將故事伏筆千里。
夏日午后,豫北的一個農家小院里,“泥巴哥”朱付軍正在給他的泥塑作品“排戲”。“騰騰騰騰、騰騰騰騰……”他在直播間里展示的“拖拉機”運轉靈活,還配以生動配音。這樣鮮活的劇情,在“泥巴哥”的劇場里不停上演著。

▲ 非遺傳承人“泥巴哥”在快手上的視頻播放量已超過30億次
給非遺泥塑“畫龍點睛” 85后小伙走出傳承新路
浚縣泥塑,又叫“泥咕咕”,原材料取自黃河膠泥,工藝復雜,歷史悠久,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項傳統藝術在新一代年輕人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鄉村與童趣,是85后非遺傳承人朱付軍創作靈感的兩大源泉。
“我們把《山海經》里描述的麒麟被做成了茶寵;這個履帶式推土機也是用泥巴做的,有400多個零部件……”朱付軍介紹,通過搭建童年時期的鄉村場景,結合年輕人的審美大膽創新,他把泥塑做得更有趣味,也在6年內在快手平臺吸引了600萬粉絲,累計視頻播放量超過30億次。
“我做泥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爺爺奶奶。”在他的記憶中,兒時家鄉做泥塑的氛圍很濃,農閑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一些泥塑玩具,等到正月拿到廟會上售賣。在耳濡目染下,很多小孩都能“比樣畫葫蘆”。他希望能把這份記憶中的童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他家鄉的非遺。

▲ “泥巴哥”用定格動畫演繹泥塑作品
為了讓作品更有觀賞性和表現力,朱付軍讓泥塑作品“參演”短劇、經典影視劇。他發布的“奧特曼打怪獸”“葫蘆娃大戰蛇精”“貓和老鼠”等,讓孩子們找到了“追劇”的快樂。不僅如此,他還推出了“寓教于樂”科普作品,如泥塑消防小劇場、野外燒烤的隱患等。此外,他利用“定格動畫”的拍攝技術讓泥塑“動起來”,也成為了加分項。
而這份努力,也讓他收獲滿滿。朱付軍介紹,他們推出的泥塑人物系列“泥二代”“淘氣包小神獸”系列作品,在今年4月份進入了河南非遺產品銷售榜單的前10名。而快手在6月發布的《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也顯示,他的“泥巴戰艦發射”短視頻播放量達3160萬,登上“年輕人愛看的非遺視頻TOP2”。此外,他還被邀請參加快手6月的“非遺妙會”直播活動,僅單場直播的觀看量就超過了100萬人次。
農村小伙拿到逆襲“劇本” 帶領鄉親發家致富
事實上,朱付軍的事業開局,并不如意。
做過保安,當過電焊工,干過工地……在20出頭的年紀,他原本只想平淡地做個“打工人”,然而2017年的一次意外,讓他腿部骨折,難以再干體力勞動。
逆境求生的他,迷茫間想到了兒時的手藝——捏泥巴。彼時,家鄉傳統的泥咕咕也遇到了銷售渠道單一、市場需求量也小、缺少年輕傳承人的難題。這個不得志的青年,在命運流轉間,重拾起家鄉的非遺泥咕咕。
2018年10月,他在快手上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視頻作品“泥塑拖拉機”,不承想第一條視頻就爆火,播放量達到千萬。
“趁著熱度,我又做了各種類型的泥巴車子,陸陸續續拍成短視頻。僅僅20多天,竟積累了幾十萬粉絲。”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朱付軍表示,生活一下有了光亮。11月,他開啟了第一場直播,把村里手藝人制作的200多套泥塑作品搬到網絡銷售。“上架不到2分鐘就銷售一空,這讓我感受到互聯網平臺強大的‘帶貨’能力。”

▲ “泥巴哥”幫助鄉親們在快手銷售的泥塑作品已超過20萬件
短視頻與直播,在短短一個月內給予這位縣城年輕人兩次深深的震撼,深刻扭轉了他的事業方向,更為這個偏遠的豫北縣城,帶了沖擊與活力。
“粉絲漲到100多萬時,不少知名電商、游戲商家通過平臺找到我們拍廣告。”朱付軍表示,將商業內容創意植入到泥塑短視頻中,打開了一條除了銷售泥塑作品之外的創收新路,也讓他穩健走上了短視頻致富之路。
乘著直播經濟的春風,“泥巴哥”不僅自己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還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更將傳承千年的浚縣非遺“泥咕咕”手藝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截至目前,“泥巴哥”幫助鄉親們在快手平臺銷售的泥塑作品,已超過20萬件。
年輕人返回縣城 小城非遺綻放新活力
小城也有致富機遇。“泥巴哥”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續寫小城創業故事。
“出去打工是無奈之舉,返鄉創業是人心所向。”朱付軍介紹,他們團隊的核心成員,之前也是在工廠里打工,后來他組建團隊,大家就一起加入進來。5名核心成員中有4名“80后”,1名“90后”。泥塑制作、腳本構思、拍攝剪輯,大家各司其職,都把做好泥塑技藝的傳承當成自己的事業。
朱付軍認為,新的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只有讓更多人知道,才能更好地傳承。
如今,做泥塑、拍短視頻、搞直播,成為當地鄉親們的“創業三件套”,泥塑產品的推廣與銷售有了新出路。很多年輕人還開設了泥塑培訓班,全國的泥塑愛好者趕赴浚縣學習手藝,泥塑培訓教學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如此,浚縣的泥塑作品還走進了全國各地的展覽會,逐漸聲名遠揚。

▲ “泥巴哥”團隊聚集了一批返鄉傳承非遺的年輕人
對非遺產業,最有效的保護形式就是讓它登上舞臺,贏得更多人的喜愛。對非遺藝人最大的保護,就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手藝,獲得不錯的收益。《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顯示,去年快手非遺創作者人均總收入同比增長55%,最高全年收入超800萬,短視頻與直播讓傳承人靠自身技能實現勞有所獲,體面地“活”在當下。
談及未來的商業化構想,朱付軍坦言,要把握互聯網的風口和趨勢,結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去創新,“比如,我們制作出了泥塑茶具、酒具、茶寵、香插、浴缸配飾等。”此外,朱付軍還計劃重點推出線上泥塑課程并配套材料包,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泥塑技藝進一步普及。
像“泥巴哥”一樣回鄉傳承非遺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快手數據顯示,有超過七成非遺創作者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不再局限于地域和展示方式,回到縣城的年輕人,正在書寫非遺傳承的新篇章,也讓小城煥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