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里雨里節日里,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 ······”
這是此前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在節目中的一段話。
有人看段子,有人照鏡子。
每逢周末、節假日,大量擇期患者選擇這時候就醫,醫院就需要安排大量人員值班值守。
滎陽市人民醫院皮膚科護士任丹華的假期安排被值班沖成碎片。節后調休,她和愛人商議: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就去黃山。
10月17日,從迎客松去往光明頂的路上,小兩口已經感覺吃力,但是看看擦肩而過的老年團,又多了幾分氣力。
自嘲,果然是:老年人朝氣蓬勃,年輕人暮氣沉沉。終于到了光明頂,任丹華只想找個地方坐下靜靜。時間已是深秋,在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她已經察覺身體的不適。
“丹華,你看那邊怎么回事”
“圍了好多人,他們是在找醫生?”
“沒聽錯的話,應該是,走,去看看······”
到了跟前,發現是有老人暈倒,有路過的游客想要幫忙施救,把人扶起來拍胳肢窩。
任丹華趕緊制止,表明身份:“我是護士,讓我來!”此時的老人面色蒼白、呼之不應、頸動脈消失、無自主呼吸,初步判斷:心臟驟停。
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內
一般不超過6分鐘
5至10秒,意識喪失,暈厥
15至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漸停止
4分鐘,開始出現腦水腫
6分鐘,開始出現腦細胞死亡
10分鐘,腦細胞出現不可逆損害,進入腦死亡狀態
1分鐘內開始心肺復蘇,成功率可達90%
每耽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
從判斷老人心臟驟停那一刻開始,上面的知識在腦海一閃而過,她知道——情況緊急!必須爭分奪秒!
跪下施救的那一刻,膝下傳來冰入骨髓的冷和小石子扎到的痛。

這一幕被身邊的游客看到,對方二話不說脫下外套墊到了任丹華的膝下。標準的心肺復蘇非常消耗體力,特別是經歷了爬山這樣的劇烈運動,又是在高海拔的區域。但她必須堅持,大概5個循環后,景區的工作人員也到達了現場,還先后帶來了除顫儀和簡易呼吸氣囊。
工作人員察覺她已經體力不支,連忙表示:“你歇會兒,我們也學過急救。”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老人面色逐漸紅潤,在除顫儀的支持下,開始有了自主呼吸,頸動脈搏動。又過了幾分鐘,情況基本穩定,可以轉移下山。考慮到氣溫較低,老人還有失溫風險,任丹華提出給老人保溫,身邊的景區工作人員和游客紛紛脫下外衣幫忙,還有人選擇加入抬擔架的隊伍。
“留個聯系方式吧,小姑娘!”
“家屬已經通知到了,人家說想謝謝你。”
景區工作人員和老人所在旅行社的導游輪番向任丹華索要電話。
“不用不用,沒關系。”
“喲,做好事不留名啊?那我們要是有問題咨詢你應該沒問題吧?”
“那好吧,但這事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是啊,在任丹華的眼里:及時聯系景區管理部門的導游、拍胳肢窩想幫忙的路人、脫下衣服墊在自己膝下的大哥(或大叔)、遞口罩和紙巾幫忙清理口腔分泌物的阿姨,以及反應迅速、訓練專業、設備齊全的景區······從她的視角看,大家都在幫忙,也都在危急時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這是此前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在節目中的一段話。
有人看段子,有人照鏡子。
每逢周末、節假日,大量擇期患者選擇這時候就醫,醫院就需要安排大量人員值班值守。
滎陽市人民醫院皮膚科護士任丹華的假期安排被值班沖成碎片。節后調休,她和愛人商議: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就去黃山。
10月17日,從迎客松去往光明頂的路上,小兩口已經感覺吃力,但是看看擦肩而過的老年團,又多了幾分氣力。
自嘲,果然是:老年人朝氣蓬勃,年輕人暮氣沉沉。終于到了光明頂,任丹華只想找個地方坐下靜靜。時間已是深秋,在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她已經察覺身體的不適。
“丹華,你看那邊怎么回事”
“圍了好多人,他們是在找醫生?”
“沒聽錯的話,應該是,走,去看看······”
到了跟前,發現是有老人暈倒,有路過的游客想要幫忙施救,把人扶起來拍胳肢窩。
任丹華趕緊制止,表明身份:“我是護士,讓我來!”此時的老人面色蒼白、呼之不應、頸動脈消失、無自主呼吸,初步判斷:心臟驟停。
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內
一般不超過6分鐘
5至10秒,意識喪失,暈厥
15至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漸停止
4分鐘,開始出現腦水腫
6分鐘,開始出現腦細胞死亡
10分鐘,腦細胞出現不可逆損害,進入腦死亡狀態
1分鐘內開始心肺復蘇,成功率可達90%
每耽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
從判斷老人心臟驟停那一刻開始,上面的知識在腦海一閃而過,她知道——情況緊急!必須爭分奪秒!
跪下施救的那一刻,膝下傳來冰入骨髓的冷和小石子扎到的痛。

這一幕被身邊的游客看到,對方二話不說脫下外套墊到了任丹華的膝下。標準的心肺復蘇非常消耗體力,特別是經歷了爬山這樣的劇烈運動,又是在高海拔的區域。但她必須堅持,大概5個循環后,景區的工作人員也到達了現場,還先后帶來了除顫儀和簡易呼吸氣囊。
工作人員察覺她已經體力不支,連忙表示:“你歇會兒,我們也學過急救。”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老人面色逐漸紅潤,在除顫儀的支持下,開始有了自主呼吸,頸動脈搏動。又過了幾分鐘,情況基本穩定,可以轉移下山。考慮到氣溫較低,老人還有失溫風險,任丹華提出給老人保溫,身邊的景區工作人員和游客紛紛脫下外衣幫忙,還有人選擇加入抬擔架的隊伍。
“留個聯系方式吧,小姑娘!”
“家屬已經通知到了,人家說想謝謝你。”
景區工作人員和老人所在旅行社的導游輪番向任丹華索要電話。
“不用不用,沒關系。”
“喲,做好事不留名啊?那我們要是有問題咨詢你應該沒問題吧?”
“那好吧,但這事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是啊,在任丹華的眼里:及時聯系景區管理部門的導游、拍胳肢窩想幫忙的路人、脫下衣服墊在自己膝下的大哥(或大叔)、遞口罩和紙巾幫忙清理口腔分泌物的阿姨,以及反應迅速、訓練專業、設備齊全的景區······從她的視角看,大家都在幫忙,也都在危急時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