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在廈門開幕。本屆年會以“新質學校——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為主題。60余場專家報告、18堂“深研課”、56個學校自主創新產品,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展開11個行動點,深度重建學校育人生態。線下5000余名,線上數十萬教育人“畫布式研修”,全角色共創式參會,看見人性深處的教育動力,走向中國基礎教育自主生態創新,探究未來十年基礎教育的“必答題”。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從站立的地方出發,尋求美善價值,“挖一方池塘”,在關系與連接中,以行動共筑并生共茂的教育生態。


未來的學校,是一座“蓬勃的森林”
站在AI重塑世界的拐點,學校步入陌生的“無人區”,師生面臨未知的“新航道”,中國教育直面一場重置系統的“多變量進程”。未來的學校是一座“蓬勃的森林”。我們需要主動打破框架,重新定義目標,從以應試為中心,走向以“生態創新力”為中心。

未來的學校是一座蓬勃的森林,蒲公英教育智庫理事長、《新校長》總編輯李斌以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復雜的生態搭建過程,為教育生態植入一種新的視野——讓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成為一所生態包容、系統精微、能量充沛、利他利己的森林般的學校。我們都在一座超出想象的共同森林里,成為一個“敞開的整體”。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走向基于“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的自主生態創新,已經成為“必答題”,而不再是“選擇題”。李斌追問“學校育人生態的終極理想”,愿教育人彼此看見、相互啟迪、攜手合作、疊加創新,在校園構建差異化動力系統,重建高質量育人生態,創建面向人人、面向未來、終身學習、責任擔當、充分發展的“教育森林”。每一個講臺成為文明十字路口一切變量中最關鍵的變量。

巨變時代,奇點臨近,作為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多年的聯合主辦人,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創始人、董事長、《優教育》雜志主編陳忠表示,“理性的自負”“知識的佞妄”,智能進化中隱含了人的退化與去人化方向,我們要理解科技背后的邏輯,不被唯技術論遮蔽雙眼;擁抱AGI,放大自我認知,但不迷失于思維枷鎖,更不被其控制;讓技術服務于人性,卻不可替代人性;承認物質的力量,卻不受裹挾;物物而不物于物,以有德性的“以體制用”,真誠面對生命的鮮活。真正的智能不僅是處理信息, 而是理解能力、生成解釋、產生洞見。
美善價值是高懸于人類之上的燈塔,是力量之源,是意義之問,是喚醒使命感,點燃“為什么而學”的內驅力。智能時代,更需重申科學與人文同源,把握理性與感性平衡,更需要教師站立著,化育完整、本真的人,成為時代最為可貴的確定性。未來教育只有一個主旋律,那就是“奔赴人的價值”。

開幕式現場,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廈門市教育學會會長林佳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零一學院創始院長鄭泉水,重慶謝家灣教育集團總校長劉希婭等分別作了主題分享。組委會特邀專家、中國新學校研究會副會長沈祖蕓作破題報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發起“守住教育的底線”聯合倡議。
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歷程
教育,促發靈魂轉向;教育,成全生命之美。美善價值是高懸于人類之上的燈塔,“在終極意義上,人是美學的存在。”“教育森林”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千姿百態、相互依存、自由生長,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會場一隅,“為人生而審美 :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歷程”伊頓紀德品牌藝術展以“森林+島鏈”為主意象,沿著“美的相遇”“美的沉思”“美的浸潤”“美美與共”“打開明亮的日常”路,伊頓紀德團隊意在逡巡于美的階梯,拾階而上,表達教育思想力之美,展示校園情景中學子美的浸潤,讓人進入“存在的恩惠”之中。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歷程,天下教師同負一軛,相坐如鄰,互助、連接、共生,過一種審美的教育生活。伊頓紀德品牌以行動致敬美好教育。

禮形于外,美由心生。“美的第一課”意圖從學生美的儀態舉止起步,默會通感,揣摩美的共相,指向知識之美、思維之美、精神之美的廣闊領域……《優教育》媒介致力于教育的價值與美,在各地主辦、協辦了三百余場教育思想力沙龍,借由抽象的思想,賦予具體的見解,傳遞教育的美善。

美好教育發生著,負載變化時間中恒準的價值。十五年來,伊頓紀德品牌協作支持DI創新“課程”。全球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項目,以團隊協作探究的方式,共享世界課題,共同想象世界,解決真實課題,讓學生創造著長大。面向農村小規模學校師生,以“生活中的哲學”為支點,教師踐行“對話式教學”,期待孩子用思考直面“復雜”的生活,伊頓紀德品牌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青童教育聯合發起『故事田』兒童哲學公益項目,也旨在搭建美的階梯將優秀的價值埋進偏鄉兒童心中,十年來累計惠及鄉村學校近4500所,并入選本屆“學校自主創新產品”年會市集。

美在多樣性與不協調因素均衡諧和中,顯露出恰到好處的適度。教育人的“第三空間”,在之間·優教育文化空間讓教師在“思想的碰撞,思辨張力,能量的交互,交響諧振”的交互主體中,砥礪教育共識話語。教育“在之間”,也試圖描繪未來教育的生態樣貌——邊界開放,連接互助,群島般的家校社群一體聯動。

同時,伊頓紀德品牌聯合《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學刊》、光明日報《教育家》、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陶行知研究會等國內外教育組織與教育公益機構,一邊凝結廣大優秀學校觀念資源,同時也向各地區學校, 并重點向廣大云、貴、陜、甘偏鄉小規模學校輸出教育資源。
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歷程。從開放協同走向共生并茂,伊頓紀德品牌愿從自身創造邊界開放互助互惠的生態系統,合作共創,互助守望,與眾教育人攜手共建一個島鏈生態的“善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