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黨的十九大報告50余次提到創新,明確了創新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標志著創新驅動戰略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出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奮斗目標,明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向和重點。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現代創新體系支撐創新高地建設,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科技支撐。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蘊藏的巨大潛能。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將“放管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持續簡政放權,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治理能力,先后6次對省級審批項目進行清理,精簡55.5%,單個項目備案辦理時間平均僅為3天,證照整合數量和信息化綜合運用程度居全國前列,社會創新活力得到有效釋放。
我們要堅持以“放管服”改革為動力,激發全省的創新創業活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新的直接干預,增加政府對企業創新的公共服務,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二是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探索建立適應創新規律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簡化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完善科技創新激勵體制機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收益和處置權,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推動產權保護制度、財稅體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保護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和合法權益;培育高素質創新要素,推動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提升對創新創業要素的吸引力,發揮市場機制引導技術創新的作用。
加快打造創新高地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創新位列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供給體系質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歷史任務為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壯大高成長性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產業集群創新發展。二是加快建設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示范區作為創新發展核心增長極,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發揮聯動效應、協同效應、示范效應、引領效應、輻射效應;適時復制推廣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推動高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三是強化科技投入要素和科技人才要素。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提高創新資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擴大創新創業投資規模;扎實推進中原學者、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等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團隊培育計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四是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創新型企業梯次接續發展,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龍頭企業,推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業;依托盾構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優勢行業和龍頭企業打造創新集群,針對龍頭企業需求,帶動配套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集聚。五是推進開放式創新。以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為依托,出臺有針對性的鼓勵技術轉移政策,加快承接技術轉移轉化;積極爭取創新資源,引進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完善與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的創新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出去”布局創新網絡,增強優勢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曹明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