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與城市的對接是城鄉互動的核心動力。由于具有高度集聚性、開放性等屬性,城市往往成為區域中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是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源。因此,在城鄉雙向互動機制中要進一步發揮鄉村發展的動力機制作用,在城鎮化的基礎上,讓農村在與城市的深度對接中實現發展。當前,城鄉兩個市場的依賴性、滲透性加深,在城鎮化率即將過半、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城市要靠農村廣闊的市場開辟空間,農村也要以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為導向調節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城鄉間的互動不再僅僅是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而要向更加深入的程度邁進。新時期,農村要以城市的消費需求為導向組織、調節生產,這是城鄉雙向互動機制中發揮農村一側作用的核心動力。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城鄉互動的內在動力。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旨在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和房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歸屬明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性障礙,推動農村資產資本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釋放農村生產要素,實現與城市對接、融合發展。近年來,中央深化農村體制機制改革,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擺上重要位置,我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承包耕地的確權頒證處于收尾階段,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有序進行,在促進我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還優化了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為發揮鄉村動力機制作用、促進城鄉互動、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制度基礎。
傳統文化、綠色等功能的挖掘是城鄉互動的關鍵。農業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多維功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農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經濟和社會領域。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人們在對一般農副產品需求的基礎上,對高品質的農副產品產生了更大需求,對文化、休閑、旅游等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需要對過去工業化、城鎮化主導下的農業農村功能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除了農副產品和勞動力的供應功能,農業農村的傳統文化、綠色、休閑等功能的挖掘,是新時期農村對接城市、與城市互動發展的關鍵。中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我省在不同地域間有著風格迥異、豐富多樣的生活傳統、勞作傳承、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建筑風格等,但與浙江等沿海地區相比,我省農業農村的這部分功能開發還很不夠。
丘陵、山區等新區域的開辟是城鄉互動的主要戰場。我省是傳統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歷來都有重視農耕的傳統,適宜農作物生長土地的利用率很高,開發強度也很大。從耕地面積來看,我省耕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9.6%,是全國耕地比重最高的省份之一,耕地后備資源相當緊張,耕地后備資源中集中連片的可開墾土地和可復墾土地占比非常低。從農作物種植結構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我省適宜糧食生產的平原地區開發強度較大,山區和丘陵等不太適宜糧食作物生長的地區開發強度相對較弱。我們過去一直高度關注農業最基礎的生產功能的開發,對于具有典型農業景觀、傳統農業文明符號保存完好的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較大的古村鎮以及風景優美的鄉村等,關注的不夠,開發層次比較低。加強這部分地區的開發不會對現有農業生產造成較大沖擊,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人們對休閑、綠色、文化等的需求。
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是城鄉互動的催化劑?;ヂ摼W、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不僅可以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精準化、組織緊密化和質量監督全程化,還可以打破城鄉之間時空、地域限制,在和農業、農村結合過程中,產生新業態和新模式,為城市資金、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下鄉開辟更廣闊的空間,為區域發展帶來新動力。近幾年,互聯網在農村農業的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農村電商異軍突起,電商交易額迅速增長,已經成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作者:河南日報秦小玲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