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忙時在家務農,閑時就到張來鋼的核桃地去打工,輕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1月13日,記者到三門峽陜州區采訪,西張村鎮寺下村王紅妮開心地對記者說。
王紅妮是個貧困戶,在村黨支部書記牽線搭橋下,與本村的核桃種植大戶張來鋼結成對子,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拿到工資。王紅妮的情況,只是當地“差異化”帶貧中的一個縮影。
金融扶貧過程中,陜州區創新帶貧模式,實施致富戶和貧困戶“1+1”捆綁貸款,走出一條“強弱搭配發展產業,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獨特道路。區政府出臺了《陜州區金融扶貧非貧困戶帶貧貸款實施辦法》,既滿足了有帶貧意愿農戶的貸款需求,又解決了貧困戶貸款發放難的問題。
該區從致富戶中選定致富黨員、致富干部、經濟能人、愛心人士、回鄉創業人員五類帶貧主體,再根據貧困戶的不同類型,分類施策,制定“分紅型”“打工賺錢型”“打工賺錢+傳授技能型”三種不同的帶貧幫扶模式和收益模式,通過鄉村黨組織牽線搭橋、自由結合等方式,一戶致富戶與一戶貧困戶捆綁結對子,強弱搭配奔小康。
目前,陜州區已組合“1+1”幫扶對子2765對,使有幫扶意愿的致富戶和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達到了“1+1>2”的帶貧效果。致富戶享受相應的貸款政策:對帶貧主體10萬元以內的貸款,執行“免抵押、免擔保”,執行基準利率,區財政全額貼息并承擔保費;對貸款超過10萬元的部分,執行商業貸款政策。2017年8月以來,全區共辦理發放金融扶貧貸款6867筆3.64億元,其中為2765對非貧困戶與貧困戶發放辦理貸款1.48億元。
有了金融扶貧“1+1”的支持,該區一大批產業項目紛紛上馬,新發展蔬菜大棚1563個,種植果樹1.2萬畝,藥材種植1.1萬畝,戶用光伏3050千瓦,養殖家畜26000余頭、家禽20余萬只,產業連片成方、特色鮮明,已成為農村群眾致富增收的“聚寶盆”。
陜州區政府負責人說:“在下步工作中,要指導好貧困戶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做到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增強農戶造血功能,確保脫貧致富路上不落一戶、不掉一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王小萍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