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翔
春耕時節,“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迎來了一場聚焦新農人及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交流會。3月27日,“2025數字鄉村新農人發展交流會”在山東省濰坊壽光市召開。政府領導、學界專家、快手三農業務負責人及新農人代表等出席活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指出要支持發展智慧農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山東壽光作為遠近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近年來先后建成一批智能化農業園區,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90后新農人返鄉創業,通過新媒體科普現代農業技術,用新渠道拓寬農產品銷路,書寫著數字助農的新篇章。

讓現代農業技術扎根鄉土,共筑數字助農生態沃土
無人機飛防、智能化大棚、現代化倉儲……從種子到育肥,從果實到銷售,壽光走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引領道路上,構建起了現代化全體系的智能農業生態系統。
“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的標桿,壽光正以數字技術為引擎,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而一位位充滿朝氣的新農人,則通過短視頻和直播,讓‘手機變農具、數據變農資’,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也普及著現代農業技術。”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曉東在會上表示。
活躍在快手上的新農人,不僅是農技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連接城鄉的重要橋梁。
在北京大學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暉臨看來,快手等數字平臺通過賦能新農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快手通過連接城鄉、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新農人運用數字技術推介農村農業,促進了城鄉要素流動和融合,讓鄉村文化走進城市視野。

在新農人的帶領下,壽光蔬菜已走向科技模式
圍繞新農人的培養與成長路徑,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提出了“興農人”的概念。他指出:“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數字鄉村新農人’,數字鄉村新農人的培育需要構建‘技術賦能-模式創新-價值重構’的完整生態鏈。未來應著重三類人才:培育數字農業技術員,孵化鄉村數字經濟體,建設智慧鄉村示范區,最終形成以數字新農人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會上,快手三農負責人黃誠也對平臺助農的階段性成果及扶持方向進行了分享。截至2024年8月,快手三農領域深度興趣用戶達1.4億,鄉村用戶每日互動量達 29.4 億;日均農技直播超2.4萬場;平均每天有 94.8 萬的農產品包裹通過快手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正通過流量扶持、工具升級、電商賦能,幫助新農人實現鄉村振興。”快手推出的“三農耕耘計劃”和“三農村村紅計劃”也在以現金和流量補貼的形式,助力農技傳播與農產品上行。
據悉,“快手三農耕耘計劃”,旨在扶持田園生活、農技知識、三農資訊類內容,給予高用戶喜愛度的創作者補貼激勵;“快手三農村村紅計劃”,則旨在幫助地方孵化優秀的區域紅人,帶山貨出山,幫農產品賣出去,助力山貨產銷對接。
在壽光,肥沃的土壤滋養新農人們的成長,2024年5月成立的“賈思勰·新農人聯盟”便是其一。據壽光市賈思勰新農人聯盟聯合會會長王斌介紹,目前聯盟人才服務中心,共篩選入庫蔬菜種植技術人才超10萬人,通過市場化運作、精細化服務,借助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將蔬菜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推向全國。
壽光新農人的數字化躍遷,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
當1989年的第一批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誕生,壽光便開啟了農業技術創新者的領軍之路。而30多年后,在現代科技與新媒體共繁榮的當下,壽光人也踏出了一條新的農業發展之路。

曹子榆在她的“智慧大棚”中試驗種植著水培蔬菜
“我想給農戶們趟趟路!”抱著這樣的想法,95后“農三代”曹子榆開啟了智慧大棚之旅,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她先后試種了300多個番茄品種,并從中選取30多個口感上佳的品種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農業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模式,通過快手短視頻,我想把壽光的先進農業技術傳遞給更多人,也想激勵更多人投身現代農業,用綠色健康的理念與技術,耕耘出一片新天地。”曹子榆表示。如今,她還嘗試著更多新產品的種植試驗。
作為一名打通“生姜的一生”產業鏈的90后農資人,孟曉帆用五年時間打造生姜全產業鏈,并通過快手連接起技術分享、農資銷售與產品收購的閉環。“一位河南粉絲按我的方案種姜,還沒等我收購就被搶購一空。”她表示,快手為其帶來了約30%的客戶,更讓她堅信“數字工具能讓好姜賣好價”。
60后農技專家、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天英,在退休后選擇將30多年經驗搬進快手直播間。“以前在村子里講課,人多的時候,也就幾百人,效率低、覆蓋面小。2023年,我決定嘗試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農技知識。當我看到我的視頻和直播能為農民朋友們解決實際問題時,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價值感。感謝快手平臺,它為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讓我的農技知識傳播給了更多的人。”

高級農藝師劉天英退休后開啟直播傳授農技知識
壽光蔬果青年創業團隊、來自正德(山東)供應鏈有限公司的許金龍分享了團隊在快手的創業之路。“我們團隊90%以上都是95后,懷揣著對農業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扎根農村,希望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談及選擇快手的原因,許金龍表示首先是龐大的用戶群體,其次是信任經濟優勢,“通過‘大棚溯源直播’展示種植過程,用戶復購率達45%,遠超傳統電商平臺。”同時,他還指出,直播電商縮短了流通鏈路,不僅提高了蔬菜新鮮度,增加消費者體驗,也把價格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提高了原產地農民的收入。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快手平臺成“農業新質生產力”重要推手
在廣沃的鄉野土壤上,“農業新質生產力”已走向實踐。而短視頻與直播平臺,正成為連接政策、技術與人的超級節點,讓新技術、新農人、新農業馳騁在沃野千里。
作為新型普惠數字社區,快手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2024 快手三農生態數據報告》,在農技傳播方面,快手上粉絲破萬的農技創作者多達4.5萬人,年度發布的視頻總量高達1594.3萬個;在電商方面,過去一年,農資團購訂單量同比增長125%,超28億單農產品通過快手銷往全國,240萬鄉村用戶成為高頻消費者。
平臺催生的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更是吸引眾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讓“一部手機管大棚,一部手機賣全國”的創新實踐在田間地頭扎根,用數字技術澆灌出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正如快手三農負責人黃誠所言:“我們期待與更多新農人攜手,讓技術下沉、農產品上行,以‘新質生產力’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這種數字賦能也印證了盧暉臨教授的觀點,“數字技術正在扭轉鄉村人才外流的‘社會侵蝕’,讓年輕人看見土地的價值,為鄉村留住人才、注入活力”。
春耕時節,“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迎來了一場聚焦新農人及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交流會。3月27日,“2025數字鄉村新農人發展交流會”在山東省濰坊壽光市召開。政府領導、學界專家、快手三農業務負責人及新農人代表等出席活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指出要支持發展智慧農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山東壽光作為遠近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近年來先后建成一批智能化農業園區,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90后新農人返鄉創業,通過新媒體科普現代農業技術,用新渠道拓寬農產品銷路,書寫著數字助農的新篇章。

讓現代農業技術扎根鄉土,共筑數字助農生態沃土
無人機飛防、智能化大棚、現代化倉儲……從種子到育肥,從果實到銷售,壽光走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引領道路上,構建起了現代化全體系的智能農業生態系統。
“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的標桿,壽光正以數字技術為引擎,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而一位位充滿朝氣的新農人,則通過短視頻和直播,讓‘手機變農具、數據變農資’,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也普及著現代農業技術。”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曉東在會上表示。
活躍在快手上的新農人,不僅是農技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連接城鄉的重要橋梁。
在北京大學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暉臨看來,快手等數字平臺通過賦能新農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快手通過連接城鄉、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新農人運用數字技術推介農村農業,促進了城鄉要素流動和融合,讓鄉村文化走進城市視野。

在新農人的帶領下,壽光蔬菜已走向科技模式
圍繞新農人的培養與成長路徑,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提出了“興農人”的概念。他指出:“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數字鄉村新農人’,數字鄉村新農人的培育需要構建‘技術賦能-模式創新-價值重構’的完整生態鏈。未來應著重三類人才:培育數字農業技術員,孵化鄉村數字經濟體,建設智慧鄉村示范區,最終形成以數字新農人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會上,快手三農負責人黃誠也對平臺助農的階段性成果及扶持方向進行了分享。截至2024年8月,快手三農領域深度興趣用戶達1.4億,鄉村用戶每日互動量達 29.4 億;日均農技直播超2.4萬場;平均每天有 94.8 萬的農產品包裹通過快手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正通過流量扶持、工具升級、電商賦能,幫助新農人實現鄉村振興。”快手推出的“三農耕耘計劃”和“三農村村紅計劃”也在以現金和流量補貼的形式,助力農技傳播與農產品上行。
據悉,“快手三農耕耘計劃”,旨在扶持田園生活、農技知識、三農資訊類內容,給予高用戶喜愛度的創作者補貼激勵;“快手三農村村紅計劃”,則旨在幫助地方孵化優秀的區域紅人,帶山貨出山,幫農產品賣出去,助力山貨產銷對接。
在壽光,肥沃的土壤滋養新農人們的成長,2024年5月成立的“賈思勰·新農人聯盟”便是其一。據壽光市賈思勰新農人聯盟聯合會會長王斌介紹,目前聯盟人才服務中心,共篩選入庫蔬菜種植技術人才超10萬人,通過市場化運作、精細化服務,借助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將蔬菜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推向全國。
壽光新農人的數字化躍遷,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
當1989年的第一批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誕生,壽光便開啟了農業技術創新者的領軍之路。而30多年后,在現代科技與新媒體共繁榮的當下,壽光人也踏出了一條新的農業發展之路。

曹子榆在她的“智慧大棚”中試驗種植著水培蔬菜
“我想給農戶們趟趟路!”抱著這樣的想法,95后“農三代”曹子榆開啟了智慧大棚之旅,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她先后試種了300多個番茄品種,并從中選取30多個口感上佳的品種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農業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模式,通過快手短視頻,我想把壽光的先進農業技術傳遞給更多人,也想激勵更多人投身現代農業,用綠色健康的理念與技術,耕耘出一片新天地。”曹子榆表示。如今,她還嘗試著更多新產品的種植試驗。
作為一名打通“生姜的一生”產業鏈的90后農資人,孟曉帆用五年時間打造生姜全產業鏈,并通過快手連接起技術分享、農資銷售與產品收購的閉環。“一位河南粉絲按我的方案種姜,還沒等我收購就被搶購一空。”她表示,快手為其帶來了約30%的客戶,更讓她堅信“數字工具能讓好姜賣好價”。
60后農技專家、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天英,在退休后選擇將30多年經驗搬進快手直播間。“以前在村子里講課,人多的時候,也就幾百人,效率低、覆蓋面小。2023年,我決定嘗試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農技知識。當我看到我的視頻和直播能為農民朋友們解決實際問題時,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價值感。感謝快手平臺,它為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讓我的農技知識傳播給了更多的人。”

高級農藝師劉天英退休后開啟直播傳授農技知識
壽光蔬果青年創業團隊、來自正德(山東)供應鏈有限公司的許金龍分享了團隊在快手的創業之路。“我們團隊90%以上都是95后,懷揣著對農業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扎根農村,希望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談及選擇快手的原因,許金龍表示首先是龐大的用戶群體,其次是信任經濟優勢,“通過‘大棚溯源直播’展示種植過程,用戶復購率達45%,遠超傳統電商平臺。”同時,他還指出,直播電商縮短了流通鏈路,不僅提高了蔬菜新鮮度,增加消費者體驗,也把價格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提高了原產地農民的收入。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快手平臺成“農業新質生產力”重要推手
在廣沃的鄉野土壤上,“農業新質生產力”已走向實踐。而短視頻與直播平臺,正成為連接政策、技術與人的超級節點,讓新技術、新農人、新農業馳騁在沃野千里。
作為新型普惠數字社區,快手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2024 快手三農生態數據報告》,在農技傳播方面,快手上粉絲破萬的農技創作者多達4.5萬人,年度發布的視頻總量高達1594.3萬個;在電商方面,過去一年,農資團購訂單量同比增長125%,超28億單農產品通過快手銷往全國,240萬鄉村用戶成為高頻消費者。
平臺催生的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更是吸引眾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讓“一部手機管大棚,一部手機賣全國”的創新實踐在田間地頭扎根,用數字技術澆灌出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正如快手三農負責人黃誠所言:“我們期待與更多新農人攜手,讓技術下沉、農產品上行,以‘新質生產力’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這種數字賦能也印證了盧暉臨教授的觀點,“數字技術正在扭轉鄉村人才外流的‘社會侵蝕’,讓年輕人看見土地的價值,為鄉村留住人才、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