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新課標,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成為新課標的重點和亮點。其中,語文課標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篇目由14篇增加到72篇;同時,要求誦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增強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新方案和標準將于今年秋季執行。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語文課標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同時還將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
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本次課標修訂的又一個重點。語文、歷史、思想政治、音樂等課標都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對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進行強化。
“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深入。”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王玉蘭說,“高中階段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系統性、立體化、全方位的專題學習呼應學生需求,有助于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專題學習克服了單篇學習的單一化、碎片化、淺表化,學生帶著問題主動研究的過程有助于批判思維的形成,將為他們提高人文素養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奠定重要基礎。”
如何為高中生打好“中國底色”?王玉蘭認為,傳統文化發生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可通過更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如組織古典詩詞誦讀活動、辯論會等,催發經典在學生心靈深處落地生根。
不僅高中生要打好“中國底色”,去年9月1日起,全國所有公立中小學初始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均啟用教育部統編教材,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貫穿教材編寫的原則。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周曉荷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