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國作為古代匈奴民族統治的中心地帶,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墓葬。因為缺乏先進的考古技術,只能地面觀察墓葬、遺址狀況,無法窺其全貌。“河南考古人帶來的低空攝影和航測技術,幫助蒙古國同行看到了古代匈奴王國的版圖。”在2017年河南考古工作匯報與交流會結束后,1月16日,赴蒙古國考古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立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考古大省河南首次組隊走出國門。
對于河南考古人來說,2017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先后赴蒙古國、肯尼亞進行聯合考古發掘,標志著我省考古在研究水平、技術手段等方面日趨成熟,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與認可。
把最先進的考古技術帶到蒙古國
2000多年前,作為一支活躍在北方草原地區的游牧民族,匈奴與漢朝之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此次中蒙雙方聯合考古項目是蒙古國一處大型匈奴貴族墓葬群——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2001年被發現時轟動國際學術界。
為探尋更多中原文明與匈奴文明融合碰撞的秘密,去年,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系尋求國際合作,相中了“河南考古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此精選了10多名中青年骨干力量組建我省首支境外考古隊,隊員多為80后,其中不乏海歸博士。
周立剛自豪地說,我們投入了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力量,制作墓地分布三維模型,同時測繪附近幾處大型遺跡,協助蒙方建立了遺跡分布數字化數據信息庫,首次把該墓地及周邊遺址全貌展示在蒙方同行面前。
墓葬出土遺物中,既有呈現明顯草原特征的陶器、鐵器、銅器和金器,又有典型的漢朝器物,比如流行于西漢中后期的昭明銅鏡、規矩鏡等。
“2000多年前,中原文明是怎么傳到匈奴的?悍勇的匈奴人為何選擇遠離匈奴王庭的這個小山坡作為國王和貴族的墓地?”周立剛說,隨著對墓葬繼續發掘和研究,這些歷史之謎將被一步步揭開。
到東非大裂谷探索人類起源奧秘
繼河南考古人赴蒙古國后,“許昌人”頭骨化石發現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也帶隊遠赴肯尼亞探尋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的奧秘。
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問題,是學術界長期的爭論焦點。2017年3月3日,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人類演化研究又取得突破性進展,“許昌人”更加聲名遠播。
李占揚團隊經過幾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三期文化遺物——古人打制和使用的石器、動物化石等遺物。
“到東非大裂谷進行古人類舊石器考古發掘研究,與中國許昌人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進行對比研究,將為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尋找新的線索和證據。”李占揚說,中國學者在東非大裂谷這個“人類搖籃”發聲,也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河南是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在考古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表示:“河南考古走出去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體現。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原文明的發展進程、發展規律,與國際學者的交流對話也會開拓河南考古人的眼界,提高研究水平。河南考古走上國際舞臺,中外雙方都是受益者。”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