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部署。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豐富,從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看,發達的服務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016年,河南省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工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全球服務業發展日新月異,中國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是大勢所趨規律使然。我們要順應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牢牢把握我省現代服務業發展著力點,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加快現代服務業強省建設步伐,為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堅實的支撐。
深化改革,充分釋放服務業發展活力
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程度上激發服務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推進權責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清理各類前置審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項,破除各類顯性、隱性準入障礙,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打破制約服務供給的地域分割、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實現服務產品和服務要素的自由流動。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實施“三十五證合一”,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提升便利化水平。
創新驅動,強化服務業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集聚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推動服務業商業模式、產業形態、管理方式創新,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創客經濟、跨界經濟、分享經濟等新型服務模式。加大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傳感、電子認證、網絡信息安全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強化服務業創新發展能力提升。鼓勵服務業重點領域構建產業創新聯盟,推動政產學研用合作,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網絡化、個性化、虛擬化條件下服務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擴大開放,切實培育服務業的競爭力
堅持“引進來”,全方位承接產業轉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物流鏈和價值鏈,不斷增強服務業的區域競爭力。注重引導外商投資投向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服務外包、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領域,注重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地區總部和區域性研發、銷售、結算、后臺服務中心來豫落戶。高標準、高水平推進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升鄭州航空港對外開放門戶功能,放大中國(鄭州)跨境電商、中歐班列(鄭州)品牌效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加強中原城市群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周邊城市群的服務業交流合作,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加快建設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和網上絲綢之路,推動形成服務業開放合作新高地。堅持“走出去”,鼓勵有條件服務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服務,有效拓展海外市場。
轉型升級,增強服務業發展的決勝力
立足于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瞄準服務業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讓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潛能充分釋放,促進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加快培育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以服務支撐先進制造業強省和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為導向,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和專業化發展,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積極把握居民消費升級的新趨勢,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服務業,推動商貿流通、房地產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升級,豐富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融合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的帶動力
堅持跨界融合,強化服務業對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作用,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一是促進服務業與農業融合,增強服務業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撐引領能力。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產業發展融合新業態。強化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互聯網+”為紐帶,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互聯網+”模式下傳統農業持續創新。二是加快服務業與制造業雙向融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產需互動為導向,推動以服務為主導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實現生產制造環節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制造業企業延伸拓展研發設計、創業孵化、售后服務等服務,向“制造+服務”轉型。三是推動服務業內部相互融合,創新服務供給,拓展增值空間。
突出優化環境,增強服務業發展的保障力。堅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健全服務業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凝聚形成推動全省服務業發展的合力。加快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業發展法制環境。完善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補齊信息、交通、流通、旅游、社會服務等領域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智慧化和網絡化水平。創新要素供給機制,加快形成公平透明、普惠友好的政策支持體系,營造公平普惠的政策環境。
作者: 河南日報記者完世偉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