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來自河南科技大學的“中原學者”宋克興教授主持的“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制備加工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仔細“盤點”,該校已連續五年獲得六項國家科技獎:2013年,魏世忠教授主持的“高釩高耐磨合金及復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4年,馬文鎖教授作為主要完成人的“耐燒蝕復合材料用碳纖維多向預成型體結構設計、控制、制備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年,高建平副教授作為主要完成人的“節能與新能源客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6年,魏世忠教授主持的“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開發及應用”和陳雙臣教授參與完成的“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控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兩項成果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該校科技創新緣何呈現出“井噴”之勢?近日,記者走進河南科技大學,探尋其中奧秘。
打好“特色牌”:搭建產學研“引力場”
特色是興校之本。在60多年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產學研合作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搭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力場”。
學校黨委書記孫金鋒介紹,學校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與河南五大國家戰略規劃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高度契合,為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走進機械裝備先進制造和有色金屬共性技術兩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成果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一張張凝結著科研人員心血與汗水的榮譽“答卷”:協同中心與洛陽鉬業開展相關研究,成功打破國內市場大型單重鉬板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與安陽鍛壓工業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智能型數控鍛造機,開發的產品能節省原材料15%,延長疲勞壽命70%,已實現批量出口;研發的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掌控了“獨門絕技”,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產品拿下了世界最大自磨機端蓋和球磨機齒圈、世界最大海工節點、世界最長單體離心管模等7個“世界之最”;研發的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制備加工技術打破了國外對集成電路引線框架帶材的市場和價格壟斷,為我國航空航天、武器裝備關鍵部件提供了材料保障,已在全國12家企業應用,近3年新增銷售額45億元……協同創新中心源源不斷的技術成果,正有力地推動著洛陽當地裝備制造業飛速發展。
打好“文化牌”:建造創新“永動機”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人難以自強自立,一項沒有文化底蘊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河科大人攀登科技創新的高峰。
剛從北京領獎回來的宋克興教授對記者說,這個獎項的獲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二三十位教授、近百名碩博研究生共同奮斗20多年才攻克完成的。回想起科技攻關的艱辛,一幕幕場景歷歷在目:在做短流程制備Al2O3彌散強化銅合金的研究時,為了更貼近生產實際和增強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可靠性,使用了實際生產中重約200kg的錠,篩粉混粉量大,實驗室也沒有除塵設備,裝完一個膠套的銅粉,大家潔白的口罩就都變成了紅色。
魏世忠教授團隊鑄造的最大工件重達520噸,由于完全凝固要幾天幾夜時間。鑄件極易出現氣泡、疏松、空洞,甚至斷裂等,造成報廢。車間里鑄件旁溫度高達70多度,魏世忠與課題組的博士們和工人師傅一樣,頭戴防護帽,身穿防護服,腳蹬防護靴,全副武裝,防護服干了濕、濕了干,防護靴里都浸滿了汗水。他們日夜守護在現場,精心觀察、記錄、分析、研判鑄件凝固過程的微小變化,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才有了鑄件的成功。
打好“人才牌”:構筑高端“群英會”
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離不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學校近年來把高端人才匯聚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每年投入6000萬元,加大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努力打造一支與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發展相適應的高端人才領軍的科技創新團隊。“高端人才匯聚工程”實施以來,已成功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學者5人,居全省高校首位。
宋梁博士是學校成功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人選之一。作為國際認知網絡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領者,他正在以洛陽為中心完善下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建成“國家級別城市大數據網絡及服務工程技術中心”,實現綜合性智慧城市大數據采集和服務的創新示范。
在愛思唯爾發布的2016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王明亮教授、張玉玲博士再次登榜,這是繼2014年和2015年之后第三次入圍該榜單,學校入榜人數位列河南高校首位。
多名教師在《Nature》子刊、《柳葉刀》和《德國應用化學》等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打好“管理牌”:建設創新“活力源”
機制不活,創新難激勵。
學校緊緊抓住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數策并舉,學校創新發展結碩果:學校先后成為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國防科工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三個學科入選國家國防特色學科;2015年、2017年,分別獲批“高端軸承摩擦學技術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金屬材料磨損控制與成型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學校連續三年躋身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國高校前50強,位居河南高校首位……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學校堅持辦學生的大學、學者的大學、崇尚學術的大學和具有一流校風的大學的結果,與學校長期深厚的積淀、近幾年干事創業的氛圍密不可分,體現了學校合并組建以來的辦學成效。”校長孔留安在學校舉行的慶祝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座談會上如是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河南科技大學乘著十九大的東風,始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始終堅持打好“四張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努力做到“河南有名分,全國有地位,創新有特色,轉化有作為”,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再鑄輝煌。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田宜龍通訊員王鈺劉曉亮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