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4日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進行了全面布局。
昨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對文件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解讀 】
進城與下鄉的通道 要通過改革打通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宏耀表示,要通過改革打破鄉村要素單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進城與下鄉的通道,引導吸引更多的資金、管理、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五個方面作出部署:
1.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2.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
3.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
4.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5.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包括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以及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
【解讀 】
全面謀劃鄉村振興戰略 解決“錢從哪里來”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作出全面謀劃,文件明確提出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需要說明的是,要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規違法變相舉債。”他說。
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把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根據部署,下一步要出臺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起草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考核評估辦法。
在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方面,韓俊表示,長期以來土地出讓收益“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直接用在農村建設的比重較低。今后要創新政策機制,把土地增值收益這塊“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于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據韓俊介紹,文件提出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了這項政策,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解讀】
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 必須守住底線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韓俊表示,這項改革必須守住底線,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并不是讓城里人下鄉去買房置地。
韓俊說,每年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農村出現大量農房、宅基地常年閑置。“大量農房和宅基地閑置、任其破敗,是很大的浪費,而利用起來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文件提出,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韓俊解釋說,這是借鑒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在總結有關試點縣市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改革任務。
他同時表示,宅基地“三權分置”與承包地“三權分置”有很大的不同。如,承包地的經營權鼓勵流轉、鼓勵適度集中,而宅基地并不鼓勵集中到少數人手里。
據韓俊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一個“不得”和“兩個嚴”,即: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他同時強調,在城鎮化進程中要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權,不能強迫農民以放棄宅基地使用權為前提進城落戶。
韓俊說,下一步在改革試點中要認真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特別是農戶宅基地資格權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具體形式,鼓勵各地結合發展鄉村旅游、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等先行先試,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加快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