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歲的濟源市水洪池村原黨支部書記苗天才,每天巡路結束后,都要坐在山頂的石頭上,看看水洪池公路上來回行駛的車輛。
上世紀80年代,苗天才帶著為數不多的村民,如螞蟻搬山一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10年苦戰,終于打通了一條出山路。
【故事】
出山路曾又險又長
90%的村民沒出過大山
水洪池村,位于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上,海拔1460米,是濟源市地理位置最偏、海拔最高的村莊。這里山勢陡峭,保持著大自然的原始形態。
水洪池村原來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是世世代代的村民們用雙腳在大山里踩出的一條羊腸小路。這條路狹窄陡峭,又險又長,經常有人摔斷胳膊跑傷腿,更有村民摔死在山崖下。正是有了這方面的顧忌,村里90%的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
“那時候得了小病也救不了,活活把性命丟掉。”苗天才說。
【付出】
為了修好路
大家一起出錢出力
當時,苗天才在鎮里工作,窮怕了的村民們,為了改變幾輩子的窮苦命運,聯名推薦苗天才為村黨支部書記。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要先看成本。經專家測算,修一條長14公里的山路,按當時的物價需要資金110萬元,這對于平時連10塊錢都很少見到的村民來說,簡直不敢想象。在當時建設資金異常緊張的情況下,交通部門給了8000元的補助款。
沒有錢,苗天才拿出了多年攢下的500元蓋房錢,有村民把自己備用的棺木賣了,有人賣光了圈里的牛羊,有的賣掉了閨女的嫁妝,湊了9700元。
“咱們先修,咱們先干,多修一里,咱就與外面的世界接近一里。咱們這輩子修不完,傳到下輩子修。”苗天才在村里定了一條規定,凡年滿16歲至60周歲的男性村民全部無償參與修路,直到路修通為止。
1985年麥播剛結束,苗天才帶著7名黨員,組織全村僅有的48名男勞力和27名“女漢子”向崇山峻嶺、懸崖峭壁開了戰。
【修路】
修好了跨省通道
他當起了公路養護工
通往山下的路修通后,1995年,苗天才又把目光盯向了阻隔通往山西省的大山,他翻山越嶺走到山西省陽城縣各村做工作,終于兩地聯手,用3年的時間打通了這條跨省通道。
到山西的路通了,但是沒硬化,坑洼不平,苗天才就給當時的市領導寫信,邀請來水洪池村視察。市領導剛到村里,40多歲的苗天才,一個七尺男兒,竟“撲通”一聲跪在領導面前。
隨后,濟源市交通局投資200萬元,將跨省通道拓寬成6米寬的三級碎石路面公路;又投資800多萬元,對水洪池公路進行水泥路面鋪設。如今的水洪池公路,已是通達平整,蜿蜒在崇山峻嶺間。
修好了公路,苗天才當起了濟源市農村公路建管養義務監督員,他幾乎每天都拿起鐵鍬行走在這條公路上,像看管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呵護。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