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砍樹也能致富,發展林下經濟是生態和經濟雙豐收的好路子。記者2月6日獲悉,目前我省林下經濟面積已發展到2554萬畝,年產值432.2億元,發展勢頭良好。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旺盛需求,以林下種植、養殖、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數字顯示,五年來,全省利用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補助資金2900余萬元,扶持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1個,林下經濟面積發展到2554萬畝,年產值432.2億元。
一些特色突出、質量優良的綠色品牌依托林下經濟脫穎而出,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新密市的金銀花、欒川縣的連翹、濟源市的冬凌草、方城縣的裕丹參、嵩縣的桔梗等特色農產品獲得國家原產地認證,林州市的太行菊獲“中國好品牌”,濟源柳江公司林下養殖的土雞蛋可直接出口歐洲。
發展林下經濟增綠又增收,得到政府支持和農民擁護。據業內專家分析,總的來說,我省林下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小型散戶多、成規模大戶少,“大路貨”多、特色產品少,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等問題,亟待從配套政策、融資渠道等方面調動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
據悉,我省把促進林下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按照省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各地將突出當地特色,經過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從22.6%提高至30%以上。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陳慧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