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應了那句話:同行不同利。
有的人門庭若市,在商海縱橫捭闔賺得盆滿缽盈;而有的人卻門前冷落,在生意場左支右絀舉步維艱。
就拿茶葉市場來說,原本春節前的市場,乃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三大銷售旺季之一,但有不少茶葉商戶卻抱怨,今年(農歷)春節前的茶市特別冷清,幾乎是近幾年最冷的一年。而有的商戶卻沒有這樣的感受,甚至還有商戶覺得今年的銷量仍然在增長。
河南商報發哥特意在茶葉市場找到幾戶經營理想的商戶,來聽聽他們的生意經。
【形勢】
有人覺得特別冷
有人感覺還挺旺
與河南商報發哥走訪的水果、干果、酒水類市場形成了明顯對照,茶葉類市場的批發商,雖然也在積極爭奪春節前的市場,但今年,“市場冷清”成了多數茶商的共識。
鄭州一家大型茶葉市場的商戶黃女士,見到發哥的第一句話,就是打聽她所在市場的其他商戶以及其他市場商戶的銷售情況。
她反問:“你覺得我們市場比以前好些嗎?”“我怎么覺得沒什么變化?”
一位茶葉商戶稱:“今年特別冷清。”
另一家茶葉市場一位經營12年的茶企負責人說,目前茶葉市場的大環境還是“挺惡劣”的,總體上應該不會比2016年好。
他還發現,今年(農歷)春節前的這個“旺季”,與去年(農歷)有著明顯的不同,去年是持續性地旺,而今年,當下游茶葉客戶進了第一波貨之后,第二波就沒上來,剛開始的三五天還可以,覺得剛開始火,突然氣氛就沒了,“包括前些天,最近下的那場雪,下雪前店里人還挺多的,一下雪就沒人了,而且天晴之后客戶和散客都沒再上來。”
至于為何會感覺特別冷清,為何會比去年(農歷)差,很多商戶也琢磨不清楚。
但也有少數茶商覺得,今年春節前的市場,和往年并沒有多大差異,甚至有商戶的銷售業績還要好于往年。
比如,下面將提到的這三家商戶。
【商戶】
也曾遭受冷眼
如今僅原料每年能出貨70噸
和很多茶商一樣,勐海大普茶業有限公司的老板梁民威,雖然公司名稱是“勐海”,但他卻是河南商丘人。
商丘茶商,在云南的茶葉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梁民威說,那里有1/3都是河南人,而其中又有2/3都是商丘人。
梁民威雖然也是商丘人,但他和他的姐姐一起入行進入茶葉領域,并不是靠老鄉帶入門的,“我們一開始也只是開了個普洱茶葉店,不太懂,跑到云南去進貨,嘗嘗哪個好喝了,就進一點貨。”
但是到了第二年,他和姐姐就跑到了源頭學習,“到了云南我們并沒有找老鄉,我們是喜歡這一行,想吃透這里頭到底有多少彎彎繞繞,我們不想走近路,要一步一步都走一遍。”
然而剛到云南的時候,對于這兩個生面孔,當地的廠家給了他們很多冷眼,甚至根本就不搭他們的話,“很尷尬。”到了茶山,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
但堅持下去,梁民威終于吃透了他該吃透的知識。
他說:“做茶葉看似簡單、門檻低,其實并不是那么回事,這些年在云南,也見過不少河南茶商被騙,因為不懂。”
如今的梁民威,在鄭州已經有三家店,在陜西、甘肅、廣東,也都有經銷商,每年僅茶原料(初制加工后的干茶)銷售就有70噸。
梁民威說,他的客戶很穩定,“一旦成為客戶,就沒流失過。”包括今年春節前的市場,“我們還是很忙的。”
靠的是什么秘訣?他說其實也沒什么,就是依靠懂茶,靠原料的把控,靠品質,以及待人溫和而友善的性格。
他認為,眼下的普洱茶其實已經處于一個穩步上升的階段,不管是從源頭看也好,還是從市場終端看也好,都是這樣。
【商戶】
“形勢不好嗎
我們4個月連開兩家店”
匯美茶城大茶倉的老板朱小可,也是商丘人。但與梁民威的觀點不同,朱小可認為,從明年起的3年內,可能對小商戶來說,市場會更冷,“因為茶葉銷售已經到了一個品牌化時代。”
在茶行業從業已經15年的朱小可,15歲那年,就已經開始打工賣茶,年齡不大,但已經經歷了中國茶市的幾次大起大落。
如今,朱小可主要為茶葉批發客戶做定制,根據批發商的要求,生產出更具利潤空間、更好賣的產品。
茶商們其實也越來越有了品牌意識,都需要自有的、不雷同的產品,自有的品牌。“以前每款產品可以至少出三噸貨,2018年之后,有可能一款產品只能出半噸貨。”這顯然是因為品牌越來越多、越來越個性化。
在此背景下,他的這個模式,也越來越受歡迎,“2017年一年,出了四五百噸茶。”
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也會掌握更多的市場信息,對市場有更多認識。
就拿批發商近幾年熱衷的一些“爆款”來說,“一些茶商只懂得去賣爆款,卻不懂得搭配銷售,不懂得趁機推薦自己的其他產品,爆款產品在自己的營業額中占比太高,一旦爆款的熱度消退了,就發現自己的營業額大幅下滑。”
就在河南商報發哥采訪時,還有下游客戶在詢問朱小可,“你們明年準備有什么爆款沒有?”
“其實茶葉已經是很成熟的消費品了,萬變不離其宗,什么是爆款?不過是在某一時間,你找到了營銷客戶的商業氛圍,有些爆款,就是你要營造給客戶的。”
在朱小可看來,市場有好有壞,但具體到商戶個人,在壞的行情下,也要懂得怎么做好。“你說形勢真的不好嗎?我們2017年在4個月的時間里,連開了兩家店。”
【商戶】
“我們的銷售業績
比往年增長超過5%”
若論年齡,可能信陽嘉木飲茶業有限公司的陳曦更年輕,因為他已經是信陽茶人的“二代創業者”了。
從2004年陳曦的父母開始經營信陽茶葉專賣店,到如今已經擁有茶園、茶廠,并有意推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嘉木飲眼下已經擴張到了鄭州的7座茶城。
與第一代創業者相比,陳曦身上的故事可能不多,但對茶葉市場的認識卻并不弱。
他也同樣認可,大的環境可能更差或者并不比往年更好,“但困難的時候,要懂得提升自己。”
陳曦介紹,他們大概從四個方面來練自己的內功。一是建立屬于自己的茶廠,從而提升在客戶心目中的信任力,也有了更大的輾轉騰挪空間;二是升級店面形象;三是提升客戶黏性,多聚焦重要的客戶,多溝通,多提供服務;四是優化供應商,做客戶分級,越好的客戶,就給他越好的資源。
雖然建立了生產毛尖的茶廠,但嘉木飲并沒有局限于毛尖。在茶葉品類上,紅茶、白茶、普洱茶、烏龍茶,都有銷售。甚至在他的總店,看到更多的,反而是茶盤、茶碗、瓷器、茶壺等茶周邊產品。
這么做,會不會失去了專業度和特色呢?
他說:“大的環境和經營形勢越緊,客戶對供應商的專業性要求越高,對你產品的豐富性要求也越高,我們的模塊比較多,這樣一來,如果下游客戶遇到困難時,我們就有充足的資源,并有能力組織資源,幫助他們做促銷,我們也有能力向上游廠家申請更好的政策。”
對于有茶葉商戶反映的“今年春節前市場特別冷”的情況,陳曦卻顯得很有信心:“市場沒有熱點,我們就創造熱點。2017年,我們的業績還是要比往年好一些,大約有5%~10%的增長。”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俊偉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