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鄉溫縣過春節的次數不算多,1956年參加工作后,很少回家過節了。我綜合回憶一下,只是反映一些家鄉的民俗風情。”
講述者吳有良,1933年8月生于溫縣城關前東南王村農民家庭。1956年參加工作,先后在安陽市委、信陽地委、省委組織部、省機械廳、省電子工業局、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任干事、科長、副處長、處長。1986年6月調任河南省商業管理委員會紀檢組長、副主任,直至退休。現為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河南省老年書法院副院長、中國歷史博物館畫廊藝委會委員。
【農歷臘月】
趕廟會買年貨
進入農歷臘月,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我們村臘月有兩次廟會,一次是臘月初五,一次是臘月二十,這兩次廟會交易的商品全是年貨,如火鞭、火炮、各種紙張、門神、春聯,天爺、灶爺像,敬鬼神用的各種黃表、錫箔,桌椅板凳,各種衣料、帽子、頭繩、紙花、繡花,食品有粉條、粉欠、豬羊雞肉、大棗、柿餅等。
這兩次廟會,是我們村的一件大事,每家都要做很多準備,因為集會時,遠近親戚們都要來趕會,上午要到家里吃飯。我們的好處是,每家都在自己的街門前占片地方,放些桌子、板凳、木床租給商販用,一天多少收幾個零花錢,如租給賣炮的,人家給幾捆炮或幾掛鞭,自己就不用買了。
【臘月三十】
大門檻里放“擋財棍”
點燃樹疙瘩燒一晚
臘月三十下午,各家都要把房里房外、門里門外衛生搞干凈,把門神、春聯,天爺、灶爺像,祖宗牌位換上新的,并在大門檻里邊放上一根木棍,名叫“擋財棍”,意思是不讓錢財外流。三十晚上要吃餃子,餃子煮好后先供敬天地全神、祖宗,就是盛三小碗餃子放在這些牌位前,一家主人去燒三支香,磕三個頭,祈禱一下,希望天地全神、祖宗保佑全家平安,五谷豐登。
然后,在院里放三個炮,全家人開始吃餃子。每家院內還要點燃一個大樹根,我們叫樹疙瘩,燒一個晚上,光照得院內通紅明亮。這是什么意思? 我也沒搞懂,反正大家都這樣干。
【大年初一】
給全村人磕頭拜年
中午飯要相互送
大年初一,叫“過年”,這天一般要起五更,在雞叫頭遍時大人們就起床了,起來后要先放掛鞭,一個村只要有一家開始放,然后就相繼放開,一直放到上午才停。
拜年磕頭這個事,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1949年春節,那時已經土改過了,年景也好,大家情緒很高,所以拜年的規模很大,全村人都出動了。我隨父親、四叔等,從我家出去,全村幾乎每戶都走到了,每進一家也說不清什么關系,都要磕幾個頭,小孩們比大人們還要多磕幾個。
磕了頭,長輩們要拿出麻葉、核桃給小孩們吃,但都顧不上吃,因為這一群人沒磕完頭,另一群人又進來了,所以磕完就趕快走,那天轉過來,已過中午了。
午飯全是吃熬菜、人口饃,另外燒點大肉和豆腐。人口饃是大圓形的,一個約半斤,有的是甜的,包有棗,有的是咸的,有的中間還要放個銅錢,誰吃上了是有福氣。中午飯鄰居、本家還要互相送一碗菜,特別是本家,有長輩的必須給長輩送一碗。
【初二以后】
帶著一籃子饅頭走親戚
村里縣里組織文藝匯演
初二以后,大家主要干三件事。一是串親戚。走親戚都要帶一籃子饅頭,有的也放些油炸食品,親戚家一般留下八至十個饅頭,其余帶回去。二是搞文藝節目,有的人組織參加,多數人是觀看,特別是正月十五、十六,全縣還要組織文藝匯演,更是熱鬧。三是玩,不少男女要打麻將、摸紙牌,有的人成天不離牌場,在1951年后,麻將作為賭具被公安部門沒收以后,就打不成了。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陳媛媛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