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新
信陽市文新茶葉公司董事長。1989年,17歲還在賣茶葉蛋的劉文新無意間聽到姐夫說賣茶葉利潤高,便改行擺攤賣茶葉。1992年掛牌成立信陽市文新茶葉公司;多年來他堅持以“復興名茶,回報社會”為使命,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文新茶葉已達18個系列300多個品種,先后在世界綠茶及全國各項茶葉評比中獲得10多項獎項。2010年“文新”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有一批河南企業家以復興產業為己任,全國人大代表、文新茶葉公司董事長劉文新便是其中之一。劉文新以“復興名茶”為目標,堅持多年不改初心。
對于劉文新和他的文新毛尖而言,201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近期他正在醞釀給企業重新定位,信陽毛尖“信”文新。這就是劉文新和他的毛尖品牌謀求戰略轉型的全新聲音。
【行業觀察】
茶產業進入品牌發展期
中國是產茶大國,卻不是產茶強國。如何振興中國茶文化?是否能讓茶葉成為“國飲”?
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時,劉文新分析,前些年,國內的茶葉市場價格虛高,茶葉也主要以高端商務禮品為主,價格與價值不相符。經過近幾年的市場凈化,茶葉價格開始回歸理性。
行業集中度低,每個省幾乎都有自己的區域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但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以上的市場份額。這種狀況不能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于品牌的樹立。
“現在,國內茶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創品牌、做定位的時期。”劉文新說,今后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還將面臨重大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仍會有一批茶企業被并購或者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企業定位】
信陽毛尖要打“信”字牌
想成為茶產業中的強者,劉文新認為,首先要把企業的品牌、產品品質、服務做好。
2018年對于文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經過反復斟酌和借力,文新終于找準了自己的企業定位,這個定位就是“信陽毛尖‘信’文新”。
劉文新說,茶葉歷史悠久,但是茶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文新要做好品牌,必須打出一個概念:中國毛尖看信陽,信陽毛尖看文新。
“到信陽來,吃信陽菜,喝文新茶。”劉文新說,他們將借區域優勢搶占消費者,以此塑造文新品牌力。
【創新思考】
產品不“裝進”手機就沒有競爭力
未來茶產業要借力科技創新
“經營企業這么多年,最終需要的是領導者的眼光、站位、學習能力等。”作為一個資深“創客”,劉文新表示要堅持創新。
“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你的產品沒有裝進手機,就沒有競爭力,你的產品沒有在戶外曝光,就沒有生命力。”劉文新說,從幾年前,文新就已經研究、嘗試如何做“互聯網+”,做線上線下融合。
文新在“觸網”上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一是在天貓、淘寶、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上建立專賣店,開啟全新的一體化、智能化商業模式;二是開發文新的APP,作為文新茶的旗艦店;三是線上下單、線下體驗,利用文新全國100多家直營店和300多家加盟店,供消費者進行體驗式消費。
下一步,劉文新還要依靠科技,開發茶在醫藥、保健品、日用品、化學化工等領域的應用。
【代表建議】
推進“茶文化進校園”
今年兩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文新提出“茶文化進校園”“復興中國茶文化”“推進‘茶為國飲’的實質地位”等建議。
“如果想讓茶文化深入人心,就應該從娃娃抓起,讓茶文化進校園。”劉文新說。
怎么個復興法?“首先,學生、老師都要學習茶藝、茶道、茶禮等,大學也可以設立茶學選修課;其次,各級政府可以組織茶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的活動,打造廣泛的群眾基礎;最后,我們的茶葉、茶文化還可以借力‘一帶一路’走出去,走向全世界。”劉文新提議。
劉文新認為,茶作為一種飲料、一種文化,可高可低,可上可下,俗和雅都離不開茶,應該推進“茶為國飲”的實質地位。
“茶藝、茶道、茶禮非常重要,如果僅僅是把茶葉做成袋泡的快消品,茶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就會消失。”劉文新說。
記者:河南商報 崔莉莉/文 張郁/圖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