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一畝苗到今天的萬叢林,被稱為河南‘塞罕壩’的申甘林帶,為豫東平原構筑了一道美麗的綠色屏障。”“正是有了民權林場三代建設者68年如一日建造的這道綠色長城,才有了今天豫東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齊頭并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現在的民權太漂亮了,碧綠的麥田和金黃的油菜花相映,天藍、水清、樹綠,真像一個大花園。”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王平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河南商報 張梓玟

4月11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等中央媒體的記者,齊聚民權縣,聚焦被稱為河南“塞罕壩”的申甘林帶,聚焦民權縣生態環境建設。民權縣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中央媒體的記者連連點贊,他們表示,將把民權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成就,展示給全國的讀者和觀眾。
1月9日,本報推出長篇通訊《河南有個“塞罕壩”》,深入報道了在距離內蒙古與河北交界處的塞罕壩林場近1000公里的黃河故道上游,三代民權林場人牢記“綠化祖國”使命,在茫無邊際的沙荒上,68年間培育了6.9萬畝的平原林海,筑起了一段名列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的“綠色長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也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重視。
近年來,民權縣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大生態格局,建設“黃河故道生態走廊”,以申甘林帶為核心,以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組成的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打造連接濕地公園和生態公園的綠色廊道,沿黃河故道兩側再造面積約3.6萬畝的生態林帶,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王平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河南商報 張梓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