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3日,原新鄉縣劉莊村黨委書記史來賀病逝在他奮斗51年的劉莊村黨組織書記的崗位上。半個世紀以來,他將劉莊這個解放前十里八鄉有名的“佃戶村”“長工村”,建成了一個以農促工、以工建農、農工商并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上世紀50年代,他的名字就響遍全國,并與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錢學森并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
今天是史來賀逝世15周年的日子。令人欣慰的是,老書記逝世后,以史世領為書記的新一屆劉莊黨委接過發展重擔,在重大挑戰中開啟“二次創業”、種種歷練中成長成熟。十五年的實踐證明,以史世領為書記的新一屆黨委在鄉村振興中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他們無愧于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優秀帶頭人。
15年來,劉莊黨委努力繼承老書記的優良作風,根據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劉莊發展登上新高峰,新一屆黨委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成熟。
一、群眾期待中接過發展重擔史來賀作為劉莊村第一代當家人,他愛黨愛國愛人民,努力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最前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劉莊群眾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史來賀成為劉莊人心中的“主心骨”。
史來賀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他一輩子反對特權、專權,堅持權力來自群眾、必須為群眾服務,從不把權力作為獲得私利的特權,他為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奮斗了一輩子,最為珍惜的也是全村的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事業。在他看來,誰最有能力堅持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劉莊的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事業,誰就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劉莊村新的帶頭人,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劉莊的干部,個人不能指定,要集體培養,大家選舉,誰能讓群眾生活富裕,誰能讓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就選誰。”
史來賀去世后,劉莊新班子的選舉引起了七里營鎮黨委、新鄉縣委甚至新鄉市委的高度關注。在三級黨委的指導下,劉莊黨委根據老書記生前意愿,決定采取直選的方式,把黨委書記的選擇權交給廣大黨員,即選舉不預定候選人,讓大家在充分民主的情況下,選舉自己所信賴的人。2003年5月13日,劉莊黨員大會選出了新一屆黨委領導班子,史世領以全票(他自己沒有選自己)當選黨委書記。7月22日,由村民選舉村委會領導班子,史世領又以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史世領以高票當選劉莊第二代當家人,不是偶然的,是劉莊群眾長期觀察的結果,是史世領德才兼備具備接班人條件的結果。
史世領是劉莊人看著成長起來的,也是在老書記的嚴格要求下成長起來的。老書記很早就給家人“約法三章”:一不準搞特殊,二不準謀私利,三不準脫離群眾。在為“官”的幾十年里,史來賀一直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也這樣嚴格地要求其家人。
史世領從一般“社員”到中層領導,再進入決策層,到擔負劉莊“一把手”,已經為劉莊奮斗了30多年。在這一過程中,他贏得了劉莊人的信賴。
1984年12月,為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劉莊村黨組織決定籌建高科技生物工程——河南新鄉華星藥廠,由史世領擔任廠長。當時正在鄭州工學院深造的史世領立即趕回村里,無條件地走馬上任。
史世領對藥廠領導班子成員說:“大隊把任務交給了咱們,這是對咱們的信任,要想干成,就得不謀私利,不怕困難,不怕吃苦。”他將籌建人馬兵分三路:一路搞基建,一路出去學技術,一路進設備、搞安裝。史世領將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機械工程原理與生物工程原理結合起來,與幾個年輕人一起認真琢磨、論證,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終于設計成功。以后,藥廠的每一次擴建,都由他承擔設計任務,為集體節省了大筆開支。
史世領時刻關注藥品市場情況與醫藥科技信息,(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劉莊專門成立了技改領導小組和新產品工藝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及一些大專院校建立技術合作,把引進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藥廠的技術層次:青霉素分廠投產后,他與技術人員一道開發研制并采用對發酵中途補料系統微機在線自動控制,使青霉素發酵單位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增補了河南省的空白;引進德國產RSE-200萃取分離機用于青霉素提煉工段,使收率大大提高;粉針分廠采用先進的建筑材料高光冷瓷和SEG環氧自流平潔凈地板,使無菌室潔凈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合成車間生產工藝革新改進,縮短了工藝路線,提高了質量、產量,降低了成本。廠里先后開發、引進先進工藝技術286項,開發系列新產品16種。
在摸爬滾打中,史世領和新的村“兩委”班子也逐步鍛煉成熟。
二、重大挑戰中開啟“二次創業”
新一屆黨委成立后,劉莊黨委班子迅速統一了思想,決定沿著老書記開辟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在之后連續召開的7次村民會議中,每次都是先向大家講發展理念、思路,再讓村民提建議、要求,最終達到全村統一思想的目的。
21世紀初,由于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對劉莊村影響很大,劉莊發展面臨著幾個挑戰。
第一,市場競爭問題。中國入世后,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市場競爭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市場、環保、人才等方面的競爭,還體現在經濟發展模式的競爭。因此,能否根據千變萬化的市場需要站立在制高點上,繼續走集體經濟道路,關系劉莊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第二,人才問題。多年來,劉莊人在艱苦創業中,對人才往往是“邊用邊培養”,甚至是“先用后培養”,劉莊的企業雖然坐落在本村,每年可以直接招收大學生,也聘請了一些專家教授,但是從長遠看,劉莊仍需要拓展人才的引進渠道,這也是關系劉莊發展的重大課題。
第三,“史來賀精神”在劉莊繼承與發揚光大問題。史來賀精神是劉莊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維系劉莊村團結穩定的紐帶。集體經濟要不斷發展壯大,就要不斷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加強史來賀精神和劉莊老一輩光榮傳統的教育。如何保證年輕一代繼承和發揚史來賀精神?這也是關于劉莊村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
第四,史世領是否適應問題。史來賀在世時,史世領一直在企業工作。史世領善于管理企業,但是當上劉莊村“一把手”后,對內對外、對上對下協調問題,能否適應當領導?這對史世領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面對上述幾個挑戰,新一屆黨委是清醒的。他們也有決心面對挑戰,采取了兩個主要辦法:一是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尤其學習老書記的執政理念、思路、方法。二是總結經驗,包括自己的別人的、成功的失敗的,都作為財富不斷地豐富自己。史世領走上領導崗位后,用了幾年時間努力學習適應,努力提升自己。
從2003年開始,在新一屆黨委帶領下,劉莊村開啟了“二次創業”的艱辛歷程。新班子成立不久,就遇到了嚴峻考驗。國際市場上青霉素工業鹽供過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價格一路走低,國內各廠家都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和價格壓力。藥廠原定的擴張產能項目上還是不上?劉莊面臨著艱難抉擇。
“上!”這就是新班子的決斷。應該說,這一大膽決斷,不僅僅來自渴望發展的沖動,還來自清醒的見解。
據劉莊人講,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各大生產企業,無論生產設備還是生產工藝大體上都處于同等水平,甚至連收率也沒有太大的差距。各企業的成本優勢主要決定于四大因素:電力、淀粉、勞動力價格和管理成本。史世領冷靜地分析了劉莊的優勢與劣勢,發現優勢大于劣勢。
首先,華星藥廠在用電方面有著明顯的成本優勢。其自備電廠的副產品——蒸汽,可以免費用于青霉素工業鹽的生產中,這進一步降低了成本。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劉莊人的電力成本優勢恰恰來自他們對電力的先期投資,是他們電力投資的預期回報。如果達不到預先規劃的產能,對劉莊將是很大的損失。
其次,勞動力成本低也是優勢。由于劉莊藥廠坐落在農村,工人都是本村和附近村子的農民,同大城市的同類企業相比,具有很強的人力資源成本上的優勢。
于是,劉莊村新班子下定了大發展的決心,使出大手筆上了四大項目:一是華星藥廠堅決地按原計劃擴張產能;二是2004年投資1.3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三是2005年投入巨資對淀粉廠進行新一輪設備升級換代和工藝技術改造,使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四是啟動并完成電廠的第三期擴建工程,新增加發電量8000萬千瓦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COD250噸,日處理污水6萬噸,相當于城市日處理60萬噸的規模,劉莊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全部達到無害化處理。淀粉廠是藥廠原料廠,改造后出粉率更高,質量更好。華星藥廠2004年12月第四期工程如期竣工投產,2006年第五期工程投產,現在華星制藥廠青霉素工業鹽的總產量已經成為行業“老大”。四大項目的成功實施,讓劉莊走上“二次創業”的快速路。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劉莊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也在積極探索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做大做強的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劉莊的集體資本不僅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的企業,實現了資本運營的突破,而且與江蘇等發達地區的企業合作組建綠園藥業,實現了綠色經濟落地開花。
這才是高瞻遠矚的智慧,才是強者無畏的膽魄,才是敢于在暴風驟雨中弄潮的英雄。就像當年村班子在老書記掌舵下一次又一次帶領全村人闖過激流險灘一樣,在新一屆黨委班子的帶領下,劉莊這條“船”又闖過了激流險灘、驚濤駭浪。
以藥廠為核心的支柱產業循環經濟鏈的形成,標志著劉莊村在科學發展上登上了一個新臺階;而支柱產業效益的大幅提升,又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發展更科學,社會更和諧,是新班子上任以來的不懈追求,也是新班子上任以來劉莊發展的現實成果。
三、種種歷練中成為優秀帶頭人
十五年時間,以史世領為書記的新一屆黨委,經受住了苦與樂、公與私、是與非、榮與辱、得與失等考驗,他們在走向成功成熟的同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鄉村振興優秀帶頭人應當具備的一系列優良品質,也在他們身上逐漸形成。
(一)堅持理想信念。史世領為書記的新一屆黨委,繼承了老書記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堅定信念,也繼承了老書記的工作作風。他們意識到,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是關系劉莊生死存亡的兩大問題。《史來賀精神與劉莊村之路》一文曾記錄了史世領2004年夏季某一天的工作:清早到造紙廠籌劃下一步環保改造問題;接著到淀粉廠和干部談擴建淀粉廠事宜;中午又趕到電業局商談村自備電廠五期擴建事項;晚上又帶著村干部趕往市里去見有關部門領導爭取項目立項。在趕往市里的路上,他突然趕到體力不支一陣眩暈,同車的村干部見狀關切地詢問他是否改日再去,但他堅定地搖了搖頭說:“村里的很多事還沒有辦好,不能等!”劉莊干部向我們反映,史世領對工作要求很嚴,多年來,他習慣了白天上班晚上加班,一天只休息幾個小時。之所以如此,也源于他心中“必須繼續把劉莊建設好”的理想信念。
(二)保持艱苦奮斗作風。老書記生前常說:“創大業做大難,創小業做小難,不創業窮作難。”史世領心里清楚,劉莊繼續大發展必須傳承并發揚幾十年來形成的艱苦奮斗精神。15年里,劉莊四大生產項目相繼建成,循環經濟鏈初步形成,支柱產業繼續在全國領先,村民也住進第三代公寓房,這都標志著劉莊村有了大發展,特別是投資3億多元建成污水處理廠,徹底解決了劉莊發展的制約因素,也使劉莊抓住了近兩年來的市場契機。劉莊十多年來的大發展,使領導班子成員看到了靠艱苦奮斗精神換得的成果,也更加信服史世領的領導決策能力,成為引領全村干部前進的重要因素。
(三)心里裝著群眾。心里裝著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史世領和新一屆領導班子也繼承了老書記這一優良作風。新班子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后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全村村民敞開心扉談建議談期盼談希望,并把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劉莊決策的重要依據。2004年年底,劉莊第一批160套現代化的新村別墅建好,史世領也像當年他父親那樣,堅持自己不住,要最后一戶搬進新居。當了解到由于工作人員的疏漏,有一戶三代同堂的人家未能入住時,史世領帶領班子成員先后三次在全村黨員大會上、村民大會上做自我批評和檢討。2002年時,劉莊勞均收入、人均收入、戶均收入分別為15120元、7500元、40066元,到2017年時,分別上升為6萬元、3.7萬元、10萬元以上,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史世領只要不外出,就會在村里走動,東家走走西家坐坐,看看群眾有沒有困難,對村干部還有啥建議要求。村里每逢重大決策,他都會走家串戶同群眾商量,了解民情,做到心中有數。史世領經常同群眾交心,既掌握了群眾的思想動態,也統一了群眾的思想和認識,達到了上下同心,推動了村里的各項事業發展。
(四)努力求實創新。史世領一方面努力認真學習中央和上級的指示精神,另一方面把上級精神同劉莊實際相結合,創造性的落實上級精神。例如,淘汰舊產業方面,造紙廠、華星藥廠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劉莊增收的重要企業,但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這些企業在環保方面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嚴重制約了劉莊的發展。史世領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經濟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解決環保問題。所以他決定先從治理污染下手,搞好環保工作,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良好的發展路子。他先后砍掉了造紙廠,又投入3億多元,建成了行業最完善的環保處理設施。在取得環保勝利后,史世領繼續為劉莊發展走開拓創新路子,如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業,與沿海發達企業合作,建成國內最大的抗生素藥品生產企業,即河南綠園藥業有限公司,資本運作實現了新突破。
(五)吃虧奉獻、嚴于律己。史世領處處以老書記為榜樣,尤其帶頭吃虧方面。史世領個人收入方面,他也向老書記那樣,只取自己國家干部工資,他堅決不要村里的補助,因此他與同級村干部每月工資相差3000多元。史世領甘于奉獻的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干部活力。史世領深知,要搞好一個村的工作,關鍵看班子成員是否團結一心。他認識到劉莊的事業是大家的事業,大家的事業必須大家負責,這種對事業的責任心要求班子成員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史世領始終注意在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上以身作則。史世領帶頭踐行劉莊干部“四不準”,即不準弄虛作假、不準對工作馬馬虎虎、不準搞宗派、不準對提意見者打擊報復。所以,十五年來史世領在村里威信一直很高,每年考核他都幾乎滿分。
劉莊村黨委副書記劉明宣,用六個字概括了劉莊前后兩個時代的發展特點:“如果說,在老書記時代,劉莊發展的特點是穩、準、嚴,那么,新班子成立以來,劉莊發展的特點則是快、新、高。”老書記時代的穩,就是發展得穩,滾雪球式發展,不冒太大風險;準就是在關鍵時刻(如在辦高級社、分與不分、上藥廠等關鍵時刻)看得準,把握得準;嚴,就是對黨員、干部要求嚴。在新書記時代,快,就是發展快;新,就是觀念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高,就是效益高、水平高、標準高。(穩、準、嚴這三個字,概括出了老書記時代的發展特點;而快、新、高這三個字,這抓住了新書記時代的發展特點。)
由上所述,以史世領為書記的劉莊新一屆黨委無愧于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優秀帶頭人。
2011年,史世領當選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2015年,史世領當選全國勞動模范。
2013年以來,史世領連續兩屆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我們相信,在以史世領為書記的黨委領導下,劉莊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來源:河南商報網
編輯:河南商報網 張梓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