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旅游,是城市的名片。4月25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講堂在商丘舉行。
大講堂上,來自旅游界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60多家媒體的代表們共話旅游發展,并為商丘旅游發展問診把脈,提出了寶貴意見。
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全周:
全民旅游時代來臨
商丘旅游發展擁有無限機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許多人新的生活方式。王全周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講堂上談到,如今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高收入人群逛遍全球,錢包羞澀的打工族用“跳來跳去”的工作方式也能游遍全國,甚至許多從不出門的農村老人,也能隨著子女的流動走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掛牌,也標志著全域旅游正式得到肯定。王全周說,“種種利好消息,都給商丘的文化旅游帶來了無限機遇。”
商丘古城有“城摞城”的層層遺跡,有各個朝代的文物遺存。
“商丘是個有故事的城市,燧氏取火、倉頡造字、閼伯觀星等。商丘要打造‘故事城’,講好商丘故事。”王全周說,“我們對分布在全市的200多處歷史遺存遺跡逐個走訪,梳理出可進行旅游開發的歷史遺存遺跡76個,并據此制作了旅游手繪地圖、旅游宣傳書籍和視頻、精美旅游景區撲克牌等旅游基礎資料。”
目前,商丘共有16個A級景區。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包含永城)4個,3A級景區8個,2A級景區3個。
商丘市旅游局長王景宇:
商丘是一座
寫滿故事的千年古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人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真誠的友情,深切的懷念,像幽香的小花,開在古城商丘。”商丘市旅游局長王景宇說,商丘是一座寫滿故事的千年古城,是中國旅游道路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景區文化的發祥地。
他說,商丘古城是我國唯一一個集“水中城”“城摞城”“八卦城”為一體的古城,要把商丘打造成游客休閑旅游的目的地,要將商丘古城打造成商丘旅游的“龍頭”和“王牌”。
王景宇說,“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講堂”,是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商丘市旅游局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攜手舉辦的,旨在通過對商丘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借助業界專家和主流媒體的超強大腦,推動商丘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王景宇說,這次活動是商丘市旅游局立足做大做強“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旅游品牌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加快推進旅游文化強市,進一步擴大商丘古城影響力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創新實踐。專家和媒體朋友們的建議,是我們叫響“一城閱盡五千年”商丘旅游品牌的動力;你們的建言和宣傳,是我們培育和打造好商丘旅游IP的重要法寶。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
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輝:
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要創造不同的文化空間形態
“商丘作為一個地級市,同時有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作為支撐,在中國的旅游發展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張輝說。
張輝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闡述了商丘旅游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進入三個時代——老齡化時代、大數據時代、高速交通時代。老齡化時代催生了旅居旅游;大數據時代影響了整個旅游產業的商業模式;高速交通的時代改變著地區之間的空間結構和經濟聯系。”
張輝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打造旅游產品時要創造不同的文化空間形態。”
具體到商丘,張輝給出了幾點建議,打造旅游小鎮、露營地、旅游綜合體等;增加相關產業旅游的附加值;充分挖掘生活方式;調動各個部門的行政管理資源。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張立生:
讓旅游產品講述景區故事
張立生說:“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是重點,要讓創意引領成主流,文化旅游現在缺的是融合理念以及新的產品。景區故事應該讓旅游產品講述,而不是導游。”
第一,打造一個論壇品牌——商業博鰲。商丘可以將現有的華商會提升為一年一度的商務高峰論壇,使之成為個性會展旅游品牌。
第二,打造一個品牌演藝活動。在聽的基礎上,讓游客能夠“吃”到文化、看到文化、感受到文化,最后帶走文化商品。
第三,樹立一個龍頭產品——商丘古城。將商丘古城打造成浸入式旅游活動空間。
第四,提升一個品牌文化節慶——古城曲藝文化節??梢栽诿磕甏汗澢昂?,打造古城廟會活動、古城曲藝演藝、新春馬戲藝術等活動。
安徽商報總經理桂青松:
商丘旅游發展要“四補”
補渠道、補宣傳、補服務、補產品
桂青松認為,商丘發展旅游產業應該關注“四補”。
補渠道。建立各種景區宣傳渠道,比如說學校,通過和學校建立合作聯系來宣傳景區。此外,還要補宣傳、補服務、補產品,讓商丘古城旅游勝地的名號更加實至名歸。
除了“四補”,還有“四抱”。
“擁抱政府,抓住政策紅利;擁抱媒體,抓住傳播紅利;擁抱學校,抓住剛需紅利;擁抱機構,抓住市場紅利。”桂青松說。
此外,桂青松還為商丘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商丘可借助今天與會的60多家主流媒體的各種資源,組織起各種類型的宣傳活動。”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楊益瑩 楊曉楠 實習生 吳海舒 高帥/文 唐韜 劉鴻翔/圖
來源:河南商報網
編輯:河南商報網 張梓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