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永欽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左一) 受訪者供圖 |
5月12日是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和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
汶川地震發生后,我省的救援力量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救援。十年過去,救援的一幕幕場景仍然歷歷在目。近日,河南商報記者采訪了3名當年參與救援的人員,傾聽他們背后的故事。
【參與救援】
火鍋店廢墟中
救出一名21歲男子中原油田分公司消防支隊支隊長楊永欽,是最先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的人員之一。
2008年5月13日晚上7點50分,正在濮陽休假的楊永欽,突然接到從四川普光打來的緊急電話:迅速組織人員和裝備趕赴德陽綿竹市漢旺鎮抗震救災。
當時,連續工作了4個多月的楊永欽,休假不到10個小時。
安排部署成立抗震搶險救援隊有關事宜之后,楊永欽和正在濮陽休假的幾名應急救援隊員連夜啟程奔赴漢旺。
“撕心裂肺的哭聲,殷紅凝固的血跡,倒塌的樓房,散落的瓦礫……”回憶當時看到的場景,楊永欽仍會眼眶泛紅。
在成功營救出的6人當中,楊永欽對一名叫李東海的21歲男子印象深刻。
5月14日中午,楊永欽和隊員們在一火鍋店的廢墟中探測到了生命跡象。挖掘出救援通道后,他們發現了被困在二樓樓梯口的李東海。
李東海的兩條腿被兩塊水泥板死死地壓在中間,頭頂被一塊木板壓住,樓道兩邊的墻體已經垮塌,完全靠兩塊倒立的水泥板支撐。
“我們先把壓在他上面的預制板吊開,用電動氣墊將樓板擴張出10厘米的空間,再把起重氣墊放入空隙中,慢慢地將壓在他身上的重物頂起來。”楊永欽說,口述起來不到10秒的過程,他們用了3個多小時。
由于救援難度太大,余震不斷,無奈之下,在場的醫生建議對李東海實施截肢,被他拒絕。楊永欽說,李東海的父母已經在地震中遇難,如果再失去雙腿,他以后的生活可想而知。
用鋼筋速斷器將鋼筋剪斷,把水泥板一塊塊移開,清理磚塊,當看到李東海的腿時,楊永欽想到了用洗頭液順著他的大腿往下灌,增強潤滑,并將他的鞋從后面割開,減少阻力。
經過20多個小時的努力,被埋69個小時的李東海獲救。
【心理復原】
從災區回來后三個月
不敢關燈睡覺
楊永欽和隊員們在漢旺鎮參與救援13天,這段經歷對他后來的生活產生了直接影響。
“從災區回來后三個月不敢關燈睡覺,再也不吃方便面了。”4月20日,在中原油田的辦公室內,楊永欽這樣向河南商報記者描述。
身高約1.9米的楊永欽參與過多次災害救援,直言救援結束后的心理復原十分艱難,“只能靠自己。”
2011年,楊永欽曾再次回訪漢旺,在災區遺址旁,他仍不敢獨自上廁所,生怕有砸下的石塊。
楊永欽在裝修房子時也更注重防震,“房子要簡潔,柜子必須固定。”他說,在家里的衛生間和車上,分別備有一瓶可樂和一瓶雪碧,“如果發生災害,既可以當水源補充,也能滅火。”
前不久,楊永欽在自己的朋友圈寫了一首詩,結尾處寫道:我不知道該懷念失去的同袍,還是該贊嘆英勇無畏的集體,只知道我臉頰掛滿了淚滴,透過淚花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看到了逝者無辜,生者無助,救者無畏,大愛無疆,春回大地。
【安置災民】
13天為災民們
設置112處臨時安置點
與楊永欽不同,河南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副處長裴宗廠和震害防御中心地震構造室副主任趙顯剛是在5月31日抵達災區的。
當時,二人作為從全國范圍內選出的專家,奔赴映秀鎮為災民選擇臨時安置點。
裴宗廠說,當時災區仍有余震發生,他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地圖上選點,排除滑坡、下雨、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對安置場地是否安全進行判定,還要考慮到老百姓的生活是否便利。
“每天工作不少于12個小時。”裴宗廠說,坐車時他們必須有一人伸出窗外朝上看,提防滾石落下。
除了余震,兩人還面臨著疫情的威脅,盡管有長袖長褲、防穿刺靴做保護,兩人的身上還是起滿了紅包。
裴宗廠回憶說,自己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根冰棍。“想降降溫,解解渴,但……不可能有。”
地圖選點、實地考察、安全評定……13天的時間里,兩人成功選擇出了112個臨時安置點,為災民安置提供了重要依據。
5月4日,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裴宗廠仍有些擔憂,“我走訪咱們河南的一些農村房屋發現,村民蓋的房屋還是不太結實,其實墻厚一點、多用些水泥花不了多少錢。”他說,農居安全關系千萬戶人家。“下雨被淋濕,不是雨的錯,是沒帶傘,讓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有把保護自己不被自然災害傷害的傘吧。”
記者:河南商報 高鵬 實習生 劉遠懷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