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現年29歲的南陽籍保安李剛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為遠在河北的一名20歲的血液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李剛告訴記者,從12歲起便開始習武的他,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在他看來,能在別人落難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人,就是英雄。
5月29日上午,記者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見到了李剛,他的親朋好友都來給他加油。
據李剛介紹,自己是南陽市保安公司駐市政府特勤大隊的一名隊員,在崗位上默默無聞,不善言談,若不是這次捐獻造血干細胞,他義務獻血90多次的事情仍不會被大家所知。“我12歲就在登封武校習武,不能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吧,但各種刀槍棍棒和拳法的套路都練過。”李剛稱,“我是從2008年開始獻血的,全血3次,成分血有80多次,就盼望著能在10年里獻夠100次血。若不是為了準備這次造血干細胞捐獻,我應該能獻夠100次了。但我知道,捐獻造血干細胞能更加直接地救人一命!所以我依然在心里為自己感到自豪。”李剛說,小時候他就有一個英雄夢,在他的認識里,只要能為別人救急救難的,就是英雄。“無償獻血的人和加入中華骨髓庫的人,個個都是英雄,雖然他們不像超人一樣身穿披風!”
李剛表示,2011年時,爺爺曾因胃部重病急需手術。“當時手術要在南陽做,一臺手術就需要13袋血漿,這件事讓我深刻地意識到,血液對患者的重要性。”在了解到獻血者和其家庭成員有免費用血權的政策后,李剛多年來獻血一直未曾間斷。
李剛稱,自己主要是獻成分血。“就是獻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如血小板、淋巴細胞,我是以獻血小板為主,將血液通過離心機分離出來,其他成分回輸體內。”李剛告訴記者,2016年在一次無償獻血時,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無損健康,還可救人一命,他就留下了8ml血樣,積極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希望有一天能挽救他人生命。
今年4月23日,李剛接到南陽市紅十字會通知,河北一名白血病患者與他的HLA(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匹配成功。5月初,夜班結束后,他趕到醫院進行體檢。通過高分辨檢測與體檢,結果完全符合捐獻條件。由于患者病情危急,本來需要3個月走完的程序,李剛僅用了1個月,李剛說:“啥事也沒救人的事大,只要患者需要,我隨時待命。”
據記者了解,配型成功要進行捐獻的事,起初李剛沒敢告訴母親,臨走要去鄭州時,母親才知道。“生他氣,傷心!”李剛的母親說,因擔心捐獻會損害身體,她反對兒子做這件事情。最終,在兒子和醫護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下,她才明白捐造血干細胞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
上午11點半,捐獻順利結束,共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199毫升。至此,李剛成為河南省第677位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
新聞1+1
全血和成分血的區別
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的副主任醫師周健在受訪時表示:在臨床上,成分血的使用率遠遠大于全血的使用率。“當病人貧血的時候我們輸紅細胞,當病人血小板低的時候我們輸血小板。”
全血,將人體內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內所形成的混合物稱為全血,即包括血細胞和血漿的所有成分。全血中其它成分,如粒細胞、血小板等基本喪失活性,比較穩定的只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成分血,顧名思義,就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目前最常見的成分獻血是捐獻血小板。
“捐獻成分血與捐獻全血的流程基本相同,與捐獻全血不同的是,捐獻成分血是讓捐獻者的血液經過嚴格消毒的、一次性使用的密閉管道進入血細胞分離機,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采集出所需要的某一種成分,其它的血液成分又回輸給捐獻者。”周健表示,“不管是捐獻全血還是捐獻成分血,對捐獻者的健康都沒有影響。”
“關于兩種獻血之間的時間間隔,捐獻全血需要間隔半年以上,這是考慮到血液中各種成分再生時間以及捐獻者的身體適應情況而定的。捐獻成分血,比如捐獻血小板的間隔時間是1個月,因為血小板的生成和補充速度很快,捐獻后有時兩周就能恢復到捐獻前水平。”周健稱,所以一位捐獻者一年最多獻全血兩次,而捐獻成分血的話,次數就能達到10余次。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瞧
編輯:河南商報 趙琦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