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牽出了你怎樣的童年記憶?是投沙包、跳房子,還是呼啦圈?
如今的鄭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能玩兒的選擇越來越豐富,冰球、擊劍、馬術、高爾夫這些“高大上”、國際范兒的項目,不僅開始走進他們的生活,而且與他們的興趣愛好相結合,甚至被家長規劃到孩子未來的升學計劃中,從而演變為一份獨特的童年記憶。
把小手誤當胡蘿卜喂馬兒
一口咬出個癡心的小騎手
臨近中午,氣溫開始升高,當7歲的冉冉一本正經戴著頭盔、腳蹬馬靴、全副武裝地牽著矮小的德保馬“黑豆”走出馬廄時,那種與天氣形成鮮明反差的著裝帶來的儀式感,讓人不禁駐足觀望。
“別看他們現在配合得這么好,像好朋友似的,俺家小妞第一次來馬場,差點把手當胡蘿卜喂給了它。”提起一年前的那件趣事,冉冉的母親侯女士至今仍覺得后怕又好笑。
提到這一幕,俱樂部的負責人馬萬騰至今還心有余悸:“當時我們馬上和家長溝通,帶孩子進行治療,并且打了防疫針,后來也加強了防護措施。”這種真誠的態度讓侯女士十分滿意,“看到對方很真誠,又很負責任,孩子也沒有大事兒,于是我們辦了個年卡,正式開始了騎馬生涯。”于是這場意外事故就變成了與馬結緣的故事。
除了能近距離接觸動物
還能收獲貴族范兒和儀式感
馬萬騰回憶:“我們團最多的時候有將近300人,每周末都要來騎馬。不過由于馬匹質量不一,也會出一些事故,我就因為騎馬兩次骨折。這促使我下決心引進高品質馬匹,讓河南孩子接觸更安全規范的馬術運動。”
對于孩子而言,馬術運動最大的魅力在于和動物的親密接觸以及這項運動帶來的貴族范兒、儀式感。侯女士認為,如果不養寵物的話,很難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動物。而且馬術運動價格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一年下來才1萬多元,一般家庭都能接受。
“姐妹花”遇到矛盾
用擊劍來分高下
下午5點多,距離擊劍訓練開始還有十幾分鐘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爭吵讓徐女士開始冒汗了。
對于全職主婦徐女士而言,每周接送10歲的如意和8歲的銘銘練習兩次擊劍已形成慣例。沒想到,一向乖巧的兩個寶貝女兒起了沖突,眼見搞不定這一對姐妹花,徐女士只好搬出徐教練當救兵。
“要是不服,穿上衣服,一會兒到場上決斗。”果然,在教練的引導下,姐妹倆幾分鐘后就換上了擊劍服,為了進行證明對錯的一場決斗,先開始了訓練。
一旦小姐妹在某些事情上鬧了分歧,好解決,來到劍館,戴上護具,到場上比拼一下,既鍛煉了身體,也解決了問題。徐女士打趣道:“對于兩個女兒來講,沒有用擊劍解決不了的問題。”
世界級名校特招生
對會擊劍的孩子有優惠政策
只經過短短兩個多月的訓練,如意和銘銘就愛上了這項運動,不僅身體素質明顯增強,積食也沒有了,孩子的判斷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質的提升。
當然,除了鍛煉身體,擊劍這項運動在歐美上流階層中受追捧的程度也左右著家長的思想。徐女士說,一些世界級的名校對具備擊劍能力的學生都有優惠政策,只要孩子好好練,可以把愛好和學業兼顧到一起,一舉兩得。
此外,在全國比賽中拿到好成績的孩子可以走特招,像清華大學這種國內頂尖的學府每年都會給擊劍好苗子留一些名額。“目前在鄭州,我們和外國語學校就有合作。”徐教練說。
“子承父業”
5歲男孩學爸爸打高爾夫
周六的上午,距離培訓時間還有幾分鐘,5歲的綸綸和他的小伙伴陸續走進高爾夫練習廳,剛才還顯得有些冷清的練習廳頓時活躍起來。
談起送兒子學習高爾夫的初衷,綸綸的母親說:“他的父親比較喜歡打高爾夫,我們也想讓孩子和大人有共同語言,就培養他接觸這項運動。另外,最重要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留學很有益處,會打高爾夫很容易融入社會,畢竟這項運動在歐美發達國家十分普及。”
其實,國內近些年也出臺了一些對高爾夫利好的招生政策,比如國內有93個院校可以走體育單招,其中不乏北京體院、深圳大學等一些名校。
貴族運動的培訓
其實沒那么貴
在國際上,高爾夫被稱為貴族運動,是上流社會社交的主要渠道。對于這一功能,不少學員的家長也十分認同,“讓孩子學打高爾夫,除了培養性情,鍛煉身體之外,也有增強社交功能的考慮。”
雖說是項貴族運動,但高爾夫培訓其實并沒有那么“貴族”,價格親民,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一般一個孩子練習一年,根據程度不同也就從1萬多到3萬多吧。我們最便宜的普及卡才9800元,一年之內每周可以上一堂課。”璐璐教練說。
綸綸的母親也證實了教練的觀點,“我給孩子辦的是3萬元的年卡,一周可以上兩堂課,平時隨便打球。除了再買買球桿、球鞋,多花個一兩千元之外,沒別的花費了。”
10歲男孩獲“冰球場最佳球員”
拿獎牌當晚睡覺都舍不得摘
戴上頭盔,穿好護具,拿上冰桿,10歲的韋宜辰立馬精神抖擻,歡快地殺上冰面,和隊友、教練打成一片。
韋宜辰在隊里算是中生代球員。他2014年開始接觸滑冰,2015年正式成為冰球隊的一員。
老韋至今還記得兒子第一次外出打比賽的情景。2014年,兒子在佛山入隊當守門員。當時孩子體重只有50多斤,守門員的一身裝備都20多斤。穿著笨重的裝備,韋宜辰還要在比賽中不停地撲救,跌倒了,再爬起來,繼續撲救。
在第二場比賽中,韋宜辰全力發揮,撲出了幾個必進球,賽后主持人喊出全場最佳球員的名字時,韋宜辰不敢相信是自己,迷迷糊糊地領了獎。那枚獎牌在韋宜辰的脖子上掛了一天都舍不得摘下,甚至晚上睡覺時都戴著它。
隨著我國申辦冬奧會
預測冰球項目會升溫
冰球隊總教練胡杰所帶的冰球隊是全省唯一的冰球隊,他原來效力于國家男子冰球隊,2008年退役后來河南做冰球普及工作,這一干就是十年。
在體育項目中,冰球是對抗最激烈、速度最快的,而且那一身護具特別酷,對于男孩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不過,由于處于中原地帶,場地匱乏,我省冰球運動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困擾,讓這些練習冰球的孩子大多選擇了出國留學這條路。
老韋對于兒子的前景倒是很樂觀。“任何培訓都沒有體育項目的挫折感來得直接,孩子經過這種培訓,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都不會驚慌失措,可以從容面對。我國申辦2022年冬奧會后,國內冰雪項目會逐漸升溫。到兒子考大學的時候,會冰球對升學肯定有幫助。”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劉開銀
編輯:河南商報 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