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中消協在京組織召開“強化社會共同責任打擊網絡假冒偽劣”專題座談會,特別提出,低價營銷不能突破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拒絕售假兩條底線(8月23日《北京晨報》)。
網絡交易的興起,是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直接產物。通過網絡交易,消費者不但享受到了傳統交易所沒有的快捷便利購物之感,而且也打開了各取所需購物體驗的另一扇窗戶,從而讓購物交易變得更加色彩斑斕。正是憑借這些優勢和特點,網絡交易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成為眾多消費者難以割舍的首選交易方式。
然而,福兮禍所伏。網絡交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售假亂象也一直如影隨形,特別是披著低價促銷馬甲的售假行為更是甚囂塵上。如果任由這種售假頑疾恣意蔓延,那么不僅會誤導消費者對商品的正確評判,損害消費者對交易依法享有的知情權,而且也對良好網絡交易環境造成實質性破壞,從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大行其道,最終阻礙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全面提振,貽害無窮。
客觀而言,網絡交易售假頑疾屢治不愈,既是不良商家基本商業倫理喪失“只做一錘子買賣”的直接表現,更是法律對這種不法行為還沒有產生“鋼牙利齒”威懾效果的直接體現。因此,治理網絡交易售假頑疾,不能寄望于不良商家的幡然醒悟,還需要監管職能部門和電商行業認真答好依法治理這道難題。一方面,電商平臺應切實履行法定義務,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審核和對廣告發布等商業促銷手段的監督,以自身的責任擔當為消費者提供真實的商品信息,并在消費者維權過程中,主動擔起協助配合的相關責任和義務,積極為消費者依法維權提供有力武器,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不良商家的售假行為。
另一方面,監管職能部門要以雷霆手段,常態化地對售假行為保持監管高壓威懾態勢。平心而論,網絡交易中的售假行為由于借助了互聯網技術,其違規違法的手段和花樣隨時都在不斷更新,監管確實面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監管只能束手無策,畢竟,困難總比辦法多。對此,監管職能部門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監管手段,并綜合運用現有法律賦予的行政指導、行政監管、行政處罰和信用懲戒等執法權,以零容忍態度,始終對網絡交易售假行為堅持露頭就打,并在必要時對其開出“一次性死亡”罰單,倒逼其在“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沉重代價面前恪守誠實守信、依法經營的基本商業道德。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網絡售假頑疾久治不愈,還客觀反映了當前法律的不完善,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法律對電商平臺售假行為應承擔的連帶責任沒有明確,以及刑罰對售假行為的懲治力度偏低。立法部門應及時對法律予以完善,努力為實施售假行為的相關責任主體套牢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法律責任“籠頭”,迫使其在恢恢法網的罩蓋下不能施展售假拳腳。如此久久為功地循法而治,網絡交易售假頑疾的治愈必定不再停留于“鏡花水月”的奢望層面,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交易環境必將照進現實。
作者:大河報 張智文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