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前,在新鄭西邊有一個叫北靳樓的村子,不挨城鎮、不臨公路,無區位優勢;沒山沒水、沒礦藏,無資源優勢;村民不富裕、集體無收入、招商沒人投,屬于無資金優勢的“三無村”。
2006年以來,堅持實施“經營村莊、經營土地、經營產業”的發展思路,不僅使村民們住上了別墅式小樓,在土地資源的使用上不斷探索新模式,采取“合作經營”的土地資源收入可增長方式,真正實現了“地盡其利”、“產興其業”和“人享其成”的多贏局面。
村民搬進別墅式小樓還能坐享分紅收益
8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新鄭市辛店鎮北靳樓村的桃源新村。北靳樓村有1058戶村民,如今在這里集中居住著966戶。
北靳樓村黨支部書記高金亭介紹,2006年3月,通過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決定,以已開始建設的新村為基礎,撤掉了13個村民組,13個居住點,合并建設桃源新村。把全村耕地、荒地、集體建設用地等各類土地進行測算確定,核定出各戶家庭土地基數。實行“家庭基數永久不變”的土地權益分配制度;采取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方法籌集新村規劃區土地,采取“建新宅,交老宅”的方法統一收回老宅基地。
60歲的村民白改云說,如今家里六口人住著“別墅”式小樓,生活十分愜意。“生產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我家每年還能拿到至少1800元的收益!”
收益從何而來?原來,按“集約使用”的原則,全村各類土地“統一規劃,內部調整,自求平衡,統籌使用”,全村整合出350畝集體建設用地,正贏石化等六個產業項目共完成投資3億元,已全部投入運營。“我們采取‘合作經營’的土地資源收入可增長新模式,以正贏石化項目為例,利用統籌的105畝老村莊建設用地,采取‘基本收益(700斤小麥)+增值性收益(4000元/畝)+盈利分紅(凈利潤的4%)’的方法,以非主體參股經營的方式和公司合作,白改云家的收益就是這樣來的。”高金亭說。發放新鄭市聯營第一本不動產證
在新鄭市國土資源局,趙淑梅局長告訴記者,北靳樓村集體與企業聯營,為給企業下發新鄭市聯營的第一本不動產證,全局上下忙活了很久。“北靳樓村整合山地、溝地、老村莊土地,流轉了近1000畝農業用地,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趙淑梅表示,筑“巢”的功夫要靠政府部門,不能轉嫁于引來的“鳳”。
于是,新鄭市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積極向鄭州市國土資源局、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協調并咨詢政策,在今年2月1日給企業下發了新鄭市聯營的第一本不動產證。
土地利用綜合改革強化土地支撐保障能力
據悉,為抓好土地利用綜合改革,新鄭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全面形成黨政聯手,15個鄉鎮(街道、管委會)和市直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呈現出各方高度期盼齊抓共推、積極主動探索實踐、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的發展態勢。
“拿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改革來說,我們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收儲、統一開發和統一供應。”趙淑梅介紹稱,在深化農用地利用改革方面,積極利用財政資金、省國土資源投融資資金,開展規模化土地整治,較好地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需求。
在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改革方面,編制“多規合一”的村級規劃,強化宅基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提高農民退出宅基地的積極性,加強中心村和鄉(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引導、鼓勵群眾到中心村和鄉(鎮)居住。趙淑梅介紹,采取系列措施后,強化了土地支撐保障能力,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土地供應質量和價值空間進一步提升,土地出讓收入增加有效緩解了政府債務風險。“城關鄉通過政府投資拆遷土地共計418畝,掛牌后預計可實現出讓收入約12.54億元,‘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出’‘糧食怎么保’等難題開始破局,有力支撐了地方經濟發展。”趙淑梅稱,此外,推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有效提升土地管理工作質量、不斷完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新格局,均是推進土地利用綜合改革獲得的成效。
作者: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瞧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