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杰(中)和轄區拆遷指揮部成員一起探討蒲光社區的發展 通訊員 陳榮霞/攝
蒼天垂淚,草木含悲。12月3日上午,“史來賀式好干部”、長垣縣蒲西街道崔莊村黨支部書記張英杰的追思會現場,500余名村民自發趕來,哀樂低回、哭聲一片。
10月25日上午,工作中的張英杰突感不適,被送到醫院后診斷為動脈瘤破裂。直到11月24日凌晨5點56分去世,張英杰一直待在重癥監護室。這一個月,是他生前最“清閑”的一段時間。
張英杰,男,1950年出生,1969年至1976年任崔莊村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開始擔任崔莊村黨支部書記。為村民服務的50年間,他勤懇敬業、一心為公,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與滿腔熱情,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贏得了黨員群眾的廣泛支持和高度認可。他先后獲得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黨支部書記、新鄉市勞動模范、新鄉市優秀黨支部書記、新鄉市“史來賀式好干部”等榮譽稱號。
打開群眾的“心鎖”
他讓征拆順利進行
崔莊村是一個行政村,包括崔莊、大屯、紅山廟3個自然村,所在地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隨著城市框架的不斷擴展,征地、搬遷成為崔莊村面臨的兩大任務。
基層干部常說:“千難萬難,都沒有征地拆遷難。”崔莊村,自進入21世紀,就進入了長達15年的“征拆時代”。
2002年,張英杰接到的任務是,征用三塊地,用于建設現在的宏力學校、宏力醫院和衛華集團廠區。一說征地,就觸碰到了村民的敏感神經。很多村民認為,耕地是“命根子”,是生存的最低保障,沒了耕地,以后的日子該咋過?
張英杰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白天入戶做調查,征集需求和建議;晚上召集群眾代表、積極分子、落后戶分別開會,宣講政策。通過一系列的交流溝通,張英杰抓住了村民不同意征地的關鍵——收入問題。
張英杰開始組織村民學習技術,對于男勞力,他多番聯系附近的幾家起重機廠,爭取電焊工的崗位;對于婦女,他聯系商場、超市、酒店,爭取銷售員、幫廚等崗位;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他聯系保潔公司和環衛公司,爭取保潔員、環衛工等崗位……
村民有了工作,征地也就容易了。10多年來,張英杰帶領村支部班子出色地完成了德鄰城小區、體育公園等4000余畝征地任務,沒有出現一例上訪事件。
2013年,崔莊村又面臨著另一大難題——拆遷。
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崔莊村和附近的幾個村都要拆遷,集中安置到蒲光社區。拆遷難,難在三點:有的村民受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影響,不想搬;有的怕先搬先吃虧,不愿搬;有的想多得賠償,不肯搬。
“多想想群眾在想啥,再大的難題都能解決!”張英杰帶領村支部班子成員,一趟趟地往群眾家里跑,有時甚至連續20多天召開村民代表會,反復向群眾講解有關政策,詳細分析拆遷后村民能夠獲得的權益。
“算好收入賬,算清補償賬,算準長遠賬。”張英杰通過給村民算這“三筆賬”,讓村民逐漸接受拆遷,逐漸意識到“拆比不拆好、早拆比遲拆好”,使拆遷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今年1月5日晚,張英杰加班加點,一直忙到次日凌晨5點40分,終于完成了大屯村最后幾戶的搬遷協議。
如今,崔莊村600余戶、2300余名村民全部搬進了蒲光社區。
支部帶頭、黨員示范 “有事就找黨組織”成村民共同選擇
2016年冬,崔莊村部分村民搬進了蒲光社區。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居民飲用水水質變差,雜質變多。得知這一情況后,張英杰迅速與蒲西辦事處聯系,并得到再打一處深水井的答復。第二天,張英杰立即聯系打井隊,并于次日開始打井。
一說打井,很多村民前來觀看,并詢問啥時候能喝上干凈水。當時張英杰重感冒,大把大把地吃藥,卻一直盯著打井施工,寸步不離。村民們勸他回家歇歇,年近古稀的張英杰卻說:“我得盯著,讓他們趕緊打好井,讓群眾在年前喝上干凈水。”
臘月二十二上午,深水井的水流進了蒲光社區的各家各戶。居民劉恩士老人用礦泉水瓶子接了一瓶水,興奮地讓這個嘗嘗,讓那個嘗嘗,并逢人就說:“張書記說到做到,從不說空話!”
張英杰常說,只有心里想著群眾,干起事來才能更有激情。他的無私奉獻,對黨員干部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老教師張振凡,8年前退休回家,黨組織關系也轉到了崔莊村。他一進村委辦公室,瞬間驚呆了——滿屋子都是錦旗和牌匾。他沒有想到,村“兩委”干部竟然這么得民心。通過村里的黨組織生活,他漸漸意識到,正是因為張英杰帶出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隊伍,才廣泛贏得了群眾的口碑。
張振凡說,村支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主題黨日制度等黨建基礎制度雷打不動,形成了“支部書記帶頭干、支部成員搶著干,全體黨員追著干”的良好態勢。
張英杰積極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級重大事務百姓全程參與,黨務、村務、財務全部公開,變“組織要群眾干”為“群眾自己主動干”,將干部、群眾這兩股勁擰成一股繩,極大調動了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在他的帶領下,崔莊村“兩委”班子非常團結,村干部在群眾中很有威信,黨群關系融洽,“有事就找黨組織”成了村民們共同的選擇。
崔莊村黨支部先后獲得了全省先進“五好”黨支部等榮譽,崔莊村獲得了省級衛生村、新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村等榮譽。
既要腰包“鼓”,也要頭腦“富” 他用辛勤和汗水書寫了無悔的人生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張英杰緊緊抓住時代機遇,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帶領村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彼時,崔莊村有3000畝良田,張英杰先從農業入手。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他號召村民與種子公司合作,種植麥種,比種普通麥子讓村民增加收入20%左右;號召大家種植蘋果,規模達到了500畝;此外,還廣泛種植大蒜等經濟作物,讓村民實現了增收。
進入90年代,長垣縣民營經濟迅速起步,張英杰敏銳地看到了這一現象,鼓勵村民入股搞企業。1992年,他組織部分經濟能人以股份制的形式開辦了塑料制品廠,1995年開辦乙炔氣廠。這兩個廠,當時年產值分別達到了100萬元和60萬元,帶動近百名村民就業,還催生了一大批“萬元戶”。張英杰還組織村民成立了兩個建筑隊,組織100多名村民到外地就業。
2013年開始,崔莊村村民分批搬進了蒲光社區。此時的張英杰,又接了社區管理這項任務。他意識到,村民的腰包雖然鼓起來了,但是大家的精神生活還比較單調,要么在家中不出門,要么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將,時間長了,積極向上的心氣都沒了。
隨著長垣縣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的開展,他找到了答案。他以“創文”為契機,著力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蒲光社區眾和家園,里面文化娛樂室、圖書閱覽室、健身房等一應俱全,并全天候免費開放;設立了四點半教室,專門請人義務幫忙看管孩子、輔導作業;組建了青年業余籃球隊、文藝隊、秧歌隊等,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定期邀請文藝匯演公司,囊括樂器、歌舞、綜藝等各種節目,為群眾帶來視覺和精神的盛宴。
現在的蒲光社區,每天清晨可以見到老年人優美的舞姿,每逢重大節日有文藝隊的生動表演,時不時組織年輕人參加各種體育比賽。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巨變,大家紛紛離開了“麻將桌”,走向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舞臺。
在張英杰協調參與下,蒲光社區周邊配套建起了蒲西幼兒園、蒲西小學、蒲西中學,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就是張英杰,是熱血擔當的孺子牛,是鄉村振興的領頭羊,更是紅色熔爐里淬火成鋼的戰士,是筑牢基層堡壘的先鋒。他把一生都默默奉獻給了崔莊村的各項事業,他用辛勤和汗水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無悔的人生。
記者: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宋紅勝 通訊員 逯峻松 王晨光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