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建國,距今整整1400年。每當談及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人們言必稱大唐。唐何以脫穎而出?又何以大唐?12月9日,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于賡哲攜新書《唐開國》來到鄭州松社,他以詼諧自如的敘述風格,為讀者解密大唐波譎云詭的開國史(右圖)。講座之前,于賡哲教授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獨家專訪。
于賡哲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醫療社會史。近年來出版有《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她世紀》《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上下冊)《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作品。
稱贊《河之洲》特刊《何以大唐》
探討中原在唐朝的地位,于賡哲一連用了四個“重地”概括:河南是唐朝的政治重地、經濟重地、文化重地和藝術重地,“中原是當仁不讓的核心,長安和洛陽是兩朵并蒂蓮,形成了一條文明軸線”。

他說,洛陽是東都,據統計,隋唐三百年時間里,皇帝在洛陽累計居住約50年;河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很多人印象里絲織品是江南產物,其實當時的河南還是唐代麻織品、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之一;另外交通便利,洛陽是大運河的核心地帶,商賈云集,經濟發達;河南在唐朝文化圖譜中更是重中之重,人才輩出,許多著名詩人都是河南人;龍門石窟等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河南的唐三彩在唐朝占了絕大部分。
今年6月30日,大河報《河之洲》文化周刊曾推出了特刊《何以大唐》。這組報道以穿越回唐朝的“糖妞”為線索,分別以《大唐真的以胖為美?》《誰說唐人沒有夜生活?》《大唐下午茶,除了蔥姜還有鹽?》《戲里戲外,唐人故事今誰說?》《西行取經,玄奘為啥不抄近路?》《大唐綠卡,為啥恁多人想拿?》《跨越千年,唐人遺存有幾多?》7個話題,對大唐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回望。
采訪結束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將《何以大唐》特刊贈給了于賡哲教授。“很好!活潑,接地氣!”在詳細讀完特刊之后,于賡哲教授贊道,不僅內容不錯,面面俱到,而且基本知識點都比較正確,很難得。
最喜歡唐人的率真
被問及最喜歡唐人的哪一種氣質,于賡哲脫口而出:“率真。”
他說,宋朝以后多說教,總覺得擔負著教化人民的責任,而唐朝不一樣,唐朝的作品就是快意恩仇,很直率,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不維持自己高大的形象。“唐代的知識分子沒有教化別人的思維,沒那么多的虛頭巴腦的東西。”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一首《俠客行》,真實反映出了唐代盛行的游俠之風。
在于賡哲看來,唐人的性格有尚武精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邊塞詩自成氣候。“文臣武將也沒有明顯分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沒有用文武來區分。長孫無忌在很多人印象里是一個文臣,其實他也帶兵打仗,徐茂公李?是武將,但也做行政工作。唐朝是糅合文武,文武融于一道。這種建功立業的心態,和后世文人形成強烈對比。
為何尚武精神在后世敗落了?于賡哲說:“唐代的安史之亂因為是武將起事,之后文武逐漸走向了對立,特別講究忠孝。到了宋朝,趙匡胤本就出身于武將集團,為了防范他人,宋朝整個國策就是揚文抑武,大力發展文人集團,作為統治基礎。”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劉袁抒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于賡哲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醫療社會史。近年來出版有《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她世紀》《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上下冊)《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作品。
稱贊《河之洲》特刊《何以大唐》
探討中原在唐朝的地位,于賡哲一連用了四個“重地”概括:河南是唐朝的政治重地、經濟重地、文化重地和藝術重地,“中原是當仁不讓的核心,長安和洛陽是兩朵并蒂蓮,形成了一條文明軸線”。

他說,洛陽是東都,據統計,隋唐三百年時間里,皇帝在洛陽累計居住約50年;河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很多人印象里絲織品是江南產物,其實當時的河南還是唐代麻織品、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之一;另外交通便利,洛陽是大運河的核心地帶,商賈云集,經濟發達;河南在唐朝文化圖譜中更是重中之重,人才輩出,許多著名詩人都是河南人;龍門石窟等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河南的唐三彩在唐朝占了絕大部分。
今年6月30日,大河報《河之洲》文化周刊曾推出了特刊《何以大唐》。這組報道以穿越回唐朝的“糖妞”為線索,分別以《大唐真的以胖為美?》《誰說唐人沒有夜生活?》《大唐下午茶,除了蔥姜還有鹽?》《戲里戲外,唐人故事今誰說?》《西行取經,玄奘為啥不抄近路?》《大唐綠卡,為啥恁多人想拿?》《跨越千年,唐人遺存有幾多?》7個話題,對大唐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回望。
采訪結束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將《何以大唐》特刊贈給了于賡哲教授。“很好!活潑,接地氣!”在詳細讀完特刊之后,于賡哲教授贊道,不僅內容不錯,面面俱到,而且基本知識點都比較正確,很難得。
最喜歡唐人的率真
被問及最喜歡唐人的哪一種氣質,于賡哲脫口而出:“率真。”
他說,宋朝以后多說教,總覺得擔負著教化人民的責任,而唐朝不一樣,唐朝的作品就是快意恩仇,很直率,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不維持自己高大的形象。“唐代的知識分子沒有教化別人的思維,沒那么多的虛頭巴腦的東西。”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一首《俠客行》,真實反映出了唐代盛行的游俠之風。
在于賡哲看來,唐人的性格有尚武精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邊塞詩自成氣候。“文臣武將也沒有明顯分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沒有用文武來區分。長孫無忌在很多人印象里是一個文臣,其實他也帶兵打仗,徐茂公李?是武將,但也做行政工作。唐朝是糅合文武,文武融于一道。這種建功立業的心態,和后世文人形成強烈對比。
為何尚武精神在后世敗落了?于賡哲說:“唐代的安史之亂因為是武將起事,之后文武逐漸走向了對立,特別講究忠孝。到了宋朝,趙匡胤本就出身于武將集團,為了防范他人,宋朝整個國策就是揚文抑武,大力發展文人集團,作為統治基礎。”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劉袁抒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