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豫發(fā)集團、錦榮公益社攜手河南商報,并聯(lián)合18省轄市駐村第一書記發(fā)起暖冬扶貧扶志公益活動。尋找雖身處逆境卻積極向上的少年兒童和家庭,匯聚社會愛心,進行幫扶。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哪怕整個世界都放棄了你,有一個人卻不會,她就是母親……談到母親,我們總是會有數(shù)不清的言語來贊揚。而她們也一次次用行動證明,自己擔得起這些贊揚。
過去的十年,對于開封市民陳阿姨一家來說,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懷孕5個月的女兒外出途中遭遇車禍,成了植物人,為給女兒看病,家里負債累累;幸運的是奇跡一次次降臨到這個困難的家庭。雖然女兒成了植物人,可胎中的雙胞胎女嬰得以保全,并且順利出生,女兒的病情也在陳阿姨長期不懈的呵護下一天天好轉。

孕婦遭遇車禍成植物人 生下雙胞胎女嬰
2008年陳阿姨24歲的女兒米華懷孕,原本應該盡享天倫之樂的一家人,卻因為一場飛來橫禍陷入困境。
當年9月18日,懷孕5個月的米華剛剛吃過午飯,獨自一人步行到農(nóng)村看望姥姥。不料走到半路,一輛急速行駛的電動三輪車將米華撞飛,她當即躺在地上不會動了。路邊的好心人見狀,趕緊撥打120求救。
“每想到這一天,我心里都非常痛苦,一直都接受不了。”陳阿姨說,當天下午兩點多,得知女兒遭遇了車禍,她急忙趕到了開封市人民醫(yī)院。
“做了六七個小時的手術,生命危在旦夕。”陳阿姨說,經(jīng)過醫(yī)生診斷,米華的腦部、腿部受傷。雖然手術很成功,撿回了一條生命,但由于腦部嚴重創(chuàng)傷,成了植物人。“胳膊、腿都不會動,只有眼能轉轉。”
而就在米華住院一個多月后,奇跡上演了。昏迷中的米華出現(xiàn)早產(chǎn)跡象。在醫(yī)生的建議下,陳阿姨一家將米華轉到了另一家醫(yī)院。沒多久,一對雙胞胎女嬰就順利出生。
新生命的到來,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喜悅。由于是早產(chǎn),再加上米華原本的病情,母女三人的情況都不容樂觀。“咋讓俺碰到了這么難的事。”陳阿姨說,當時自己24小時在醫(yī)院伺候米華,夜里沒人的時候經(jīng)常以淚洗面。
好在,雙胞胎女嬰得到了醫(yī)護人員的細心呵護。如今她們已經(jīng)上小學四年級,不僅出落得亭亭玉立,還非常懂事、孝順。“倆妮兒周一到周五上學在我這,周末就去她們爺爺奶奶那。”陳阿姨說,雙胞胎姐妹學習成績都不錯,有時候還會幫她做一些家務。“孩子還那么小,我是真不想讓她們做。”
在媽媽的堅持下 “沉默”了兩三年的女兒開口說話
奇跡總是在你不懈堅持的時候,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
“米華,我要去你姥姥家,你去不去?”2011年的一天,米華的一位姨媽前來探望,隨口問了一句。
“去。”植物人狀態(tài)下的米華竟然開口說話了。一旁的陳阿姨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趕忙又問了一次,證實了那個“去”字就是米華說的。
那一天,陳阿姨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等這一天足足有兩三年。
女兒遭遇車禍后,肇事者賠償了65000元,可是在巨額的治療費用面前,顯得杯水車薪。在米華出事幾個月后,迫于經(jīng)濟壓力,陳阿姨將米華接回了家。從此用輪椅推著米華去醫(yī)院針灸、做康復治療便成了陳阿姨的日常。
陳阿姨一家住得離醫(yī)院比較遠,推著輪椅每天光路上都得花費倆小時。可是多年下來,陳阿姨卻日復一日的堅持著。后來,親戚送了一輛小型電動三輪車,這樣陳阿姨就可以騎車帶著米華去看病。
陳阿姨的堅持,源自于她始終相信女兒可以康復。米華剛出車禍的時候,醫(yī)生曾告訴陳阿姨,恢復的希望十分渺茫;后來她到鄭州求助專家,得到的結果同樣是希望不大;最初去做針灸的時候,醫(yī)生也不肯做。“醫(yī)生害怕針灸讓我女兒的情況惡化,所以不肯答應。”陳阿姨說,后來自己保證不追究責任,醫(yī)生才答應給米華針灸。
“當時醫(yī)生給我說的意思基本上不可能恢復了,可我堅信女兒能夠好過來。”陳阿姨說,自己當時不能接受醫(yī)生的答復,還跟醫(yī)生爭辯,“醫(yī)生說我女兒腦部創(chuàng)傷嚴重,我就說女兒是左撇子,與常人不一樣,有恢復的可能性。”
“沉默”了兩三年的米華開口說話,讓陳阿姨更加堅信,米華可以完全恢復。
女兒要把陳阿姨的這份愛傳遞下去
在她的堅持下,米華的病情一天天好轉。如今除了右手外,其他部位基本恢復了活動能力,而且能夠比較流利的說話,甚至還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米華也是個堅強、樂觀的人,在母親的鼓勵下,她也相信自己可以恢復。雖然腿腳還不是那么利索,但她每天堅持通過爬樓梯等方式加強鍛煉。
“媽媽太辛苦了,自從我出事開始,直到現(xiàn)在,我媽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我。”米華說,她非常感謝自己的家人,媽媽一直在照顧自己,丈夫在外東奔西跑打工賺錢給自己看病,公公婆婆一直在照顧兩個孩子。而最讓米華堅定康復信念的,是雙胞胎女兒彤彤和軒軒。
米華說,自己以前和兩個女兒相處的并不多,可不久前的一次意外,讓她重新認識了兩個女兒。米華不小心摔倒,兩個女兒就趕緊跑過來,彤彤扶著米華的左手,軒軒站在米華的右邊,用腳幫米華把腳挪正。
看到兩個女兒,米華就有了一種趕快恢復的動力。“我想要把我媽媽給我的愛,能夠延續(xù)下去,然后我給她們,讓她們也能感受到,我媽給我的都有什么。”米華說。

讓創(chuàng)造過奇跡的女兒 再創(chuàng)造一次生命奇跡
66元錢,對于有些人來說只是一份大盤雞,一天的煙錢。可對陳阿姨家來說,有時候這卻是一筆遙不可及的“巨款”。
米華每天都要做的針灸,分為頭針和體針兩部分,每部分66元。由于腦部創(chuàng)傷嚴重,頭針每天都要做,體針可以選擇性做。
陳阿姨說,女兒這些年針灸的費用,大多是女婿姬文龍外出打工賺的,一直斷斷續(xù)續(xù),并不穩(wěn)定。最近兩個月因為女婿賺不來錢,一直沒有去給米華做針灸。“當時沒錢,醫(yī)生說可以先針灸。但已經(jīng)欠了好幾次了,我們也不好意思去了,等賺來錢了再去扎。”
“這些年花的錢沒有上百萬元也差不多。”陳阿姨說,為了給米華治病,家里可謂想盡了一切辦法。
2009年,米華病情處于不穩(wěn)定期,一對雙胞胎也剛出生不久,肇事者賠的錢、家里積蓄、愛心人士捐助的幾萬元都已經(jīng)花光。無奈之下,她把家里的房子賣掉,租住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擠出5萬元錢給米華治病。好在后來,政府提供了一套價格相對便宜的廉租房。
“親朋好友知道我家的事,也都紛紛幫忙。”陳阿姨說,這些年她已經(jīng)幾乎把所有親朋好友借了個遍。有的三五千元,有的一兩萬元,大家也都很支持。“我愛人生前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家的事情后,已經(jīng)借給我們二十萬元。但誰的錢都不是白撿的,欠別人的錢肯定要還的。”陳阿姨說。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在女兒康復治療的時候,陳阿姨在旁邊跟著醫(yī)生學習了推拿按摩手法。去年,已經(jīng)50多歲的陳阿姨開始外出做一些臨時工。有時候幫人做做飯,有時候幫人打掃下衛(wèi)生,一天能賺個五六十元。“人家很多人都是照顧我,但你沒給人家干那么多活,卻拿那么多錢,自己有時候也會愧疚。”
“等有點錢了,我想給女兒買輛電動輪椅,這樣她就能夠自己去針灸,我就可以多點時間出去賺錢了。”生活雖然艱苦,可陳阿姨仍想讓創(chuàng)造過奇跡的女兒,再創(chuàng)造一次生命奇跡。
今年,豫發(fā)集團、錦榮公益社攜手河南商報,并聯(lián)合18省轄市駐村第一書記發(fā)起暖冬扶貧扶志公益活動。尋找雖身處逆境卻積極向上的少年兒童和家庭,匯聚社會愛心,進行幫扶。如果政府的幫扶是扶貧的骨干,那么愛心的匯聚就是扶貧的血肉。如果您也想幫助陳阿姨一家,歡迎聯(lián)系河南商報記者韓忠林(電話/微信:13513713515);或撥打錦榮公益熱線0371-55023918。讓我們共同努力,力所能及地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冬天。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韓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