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入圍終評
官莊遺址漢代鐵器窖藏坑 郜向平供圖
2月1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獲悉,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包括河南滎陽官莊遺址在內的全國20個考古項目入圍終評。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資料介紹,此次評選活動自2018年11月啟動,截止到2019年1月15日,評選活動辦公室共收到來自于全國各考古發掘單位自主申報的參評項目34個。根據投票結果,得票排名前20的項目入圍2018年度終評。
此次入圍的20個考古項目分布于15個省、市和自治區,地域分布廣泛且平均,東西南北均有項目入圍。入圍項目的年代分布從史前到近現代都有涵蓋,跨度近萬年。并且遺跡類型呈多樣化,除了常規的居址、墓葬和城址之外,河南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作為入圍的兩處手工業作坊遺跡之一成為一個亮點。
據了解,官莊遺址發現于1981年,曾入選2010、201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官莊遺址內已發掘的鑄銅作坊區相對完整,作坊年代正處于春秋時期新的銅器風格的形成時期,其發掘對于探討西周至春秋青銅器風格的轉變,以及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該作坊生產的器物種類眾多,部分模、范紋飾精美,所鑄器物形體較大,具有較高等級。遺跡中發現的數十塊空首布芯,是目前國內較早的鑄錢遺存。
鑄銅作坊內大量陶范與陶器共出,提供了鄭州地區兩周之際至春秋時期陶器與銅器編年的對應關系,這對進一步推定相關遺存的絕對年代,進而探討兩周之際社會變動等重大問題有重要意義。而在官莊遺址內發現的漢代冶鐵業遺存為研究漢代滎陽地區的鐵器生產提供了重要資料。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官莊遺址發掘領隊郜向平介紹說,自2011年以來,累計參加官莊遺址發掘工作的學生有200多人,參與發掘和研究的教師也有20余人,為河南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人才。“我們在發掘中,充分注意新的發掘理念和科技手段的融入,構建了一個多學科合作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的平臺。本次入圍全國十大評選終評,是對官莊遺址重要性的肯定,也是對我們工作成績的肯定。”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大河報